读完了《血战长津湖》,作者何楚舞,凤鸣,陆宏宇,2021年版本,大概也是配合电影《长津湖》再版的。本来是打算当做电影的背景资料预习一下的,但一翻开就放不下了。长津湖战役,真实的历史比影片更精彩,更惨烈、更悲壮,更催人泪下。
1950年10月,刚刚建国1周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毗邻的朝鲜三千里江山上战火纷飞,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领导人为了今后几十年、一百年的和平,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彭大将军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志愿军牛刀小试,将“联合国军”击退至清川江。麦克阿瑟仍然坚持军事占领全朝鲜的战略意图,继续在东、西两线同时发动攻势,并狂妄宣称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志愿军诱敌深入,展开第二次战役,在东、西线同时开展反击。虽然在军史上将志愿军东、西两线的作战行动统称为“二次战役”,但由于狼林山脉造成的地理阻隔,东线在长津湖的作战行动无论从作战规模、战略协同还是战略意义来说,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战役来看待。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一战。其一,二次战役后,联合国军被赶回了38线以南,朝鲜战争后来的进程和态势基本形成;其二,对阵双方都是各自的精锐,真正的“王牌对王牌”。9兵团在长津湖整建制歼灭美陆军第7师31团,迫使陆战一师进行“有史以来最长距离的退却”,不但让美国人认识了中国军人的战斗素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了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决心,让他们终于不敢再狂妄叫嚣,不敢再轻视中国人。如果说一次战役中13兵团把联合国军打懵了,那二次战役9兵团把他们彻底打醒了,美国人肯拉下面子坐下谈判,长津湖战役是他们心头抹不去的阴影。同时,志愿军对中美军队在火力和后勤方面的差距有了真实的体会,在后来的作战以至更长期的军事技术建设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津湖战役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惨烈的血战,“惨”到双方都不愿回顾这场战役。志愿军第9兵团下辖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三个军,约15万,第三野战军的头等主力,毛泽东亲自点将。在长津湖战役中,二十七军从入朝时5万人,作战人员减员至2000人,全军拉不出一个成建制的作战单位追击。由于入朝时未发放东北棉服,又赶上五十年不遇的严寒天气,室外气温降至零下40度,全兵团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远高出战斗伤亡减员19202人。9兵团有个说法:“我们打垮了敌人,严寒打垮了我们”,在陆战一师退却时,却无法组织兵力进行追击扩大战果,是二十六军乃至整个9兵团最大的遗憾。
“1952年9月,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头发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在影片《长津湖》中,军列在辑安车站停靠时,后勤人员在列车启动后将棉服扔上车,仅此一点,穿插7连算是最幸运的。
毛泽东评价长津湖战役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实践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赞誉:“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样的精神,就是人民军队的军魂!麦克阿瑟这个“老兵”在志愿军手中“凋零”了,他大概至死也不能理解中国军人的勇气和精神……与此同时,志愿军用鲜血浇灌出了朝鲜战争的胜利之花在蓬勃生长,等待着怒放的时刻。
中国人永远不能淡忘长津湖战役,不能淡忘前仆后继的勇士,不能淡忘那个最寒冷的冬天。先辈们负重前行,打了必须要打的仗,才有70年的相对和平,才有今天的岁月静好。
致敬先辈!致敬军魂!!致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