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从书名就讲出了作者观察经济的视线和方向。书中认为,观察中国经济,就必须要先读懂中国政府,不能脱离政府来读经济。因为在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发展角色,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也不仅仅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更是亲自下场,深度参与了经济的生产和分配。比如,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地方政府往往会把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并且还会负责对土地进行初期开发(生地变熟地),以方便企业后续使用。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政府往往会给予很多的金融优惠,比如以政府控制的投资平台入股,调动本地国企参与投资,协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政府还会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通过各种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影响企业国民经济的发展等等。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深入其中的参与者。这就为什么是这本书被命名为“置身事内”。当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作者也在不断地提醒读者,想要读懂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制,不能盲目寻求经济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更应站在局内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切身感受、理性思考,去逐步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全书被划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微观机制,下篇为宏观现象。每篇都分出四章来讲述具体内容。上篇包括地方政府权力和事物、财税与政府行为、政府融资与债务、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这四章,下篇内含城市化与不平衡、债务与风险、国内国际失衡、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对于书中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作者都已经在上下篇的起始做了很精确到位的概括,在这里我就不再再“拾人牙慧”了。
书中对我启发最多的是第二章财税与政府行为。在财税学院门外的石头上,刻有“寻现代财政之路,筑现代国家之基”,参观中国财税博物馆时,也看到了江泽民题词的“为国理财,功在千秋”,但对于财税到底于国家而言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一直了解不深。但在这一章介绍完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前因后果及其对地方政府影响之深远,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之大后,我看到的是税收作为共和国血脉来说,其征收方式、税率范围、分配比例,任何的改变都会在国家经济面前被放大,和诸多因素组成和巨大的翘动经济的杠杆。分税制作为20世纪90年代所推行的根本性变革,是一场中央与地方财政在激烈博弈之后的优解,改变了我们国家“两个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大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使国家度过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和顺利推进了重大的改革和项目建设。大一时,一位西方经济学老师在课上讲的一句话我一直影响深刻,“船小好调头”。转型升级改变方向对于小企业来说也许不难,但对于庞大的集团企业,却是一场豪赌。而对于巨型的大国轮船,改变方向谈何容易。而分税制的变革,过程艰难影响却巨大无比,可见税收,对于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有多强。在改变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之外,分税制也解答了土地财政的缘起,世界工厂的形成,城市(镇)化的动力等诸多层面的变革,可见税收之力量无穷。今天恰好在微信上温岭财政公布了两会之后的“财政账本”,在温岭市地方性财政收入较上年上涨1.2%的情况下,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分别较上涨增长41.8%和20.1%,两项数额占比总地方性财政收入10.6%,可见较2022年我的家乡温岭而言,土地财政的影响力依旧不小。
最后,我很感动作者并没有在数字之下忽视人的价值。我虽然不赞同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的,“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只在乎小民的尊严和幸福”,但不能因为经济迅猛发展留下的弊端就否认变革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前进,我也和作者一样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保持乐观。我想把作者的结束语用到这篇随笔,“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