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民国时期风头无二的洋博士,一生得了35个“荣誉博士”,茅盾第一次见胡适的时候,对这位年轻人的装束印象极为深刻 :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
翻阅胡适的日记与书信,茶无处不在。“我的朋友胡适之”要是换成“与胡适之喝茶的日子”,似乎显得更为贴切。在美国,在与友人的茶会上,他们吟诗作对,尽显才情。称胡适一声“茶博士”,实在是实至名归。
长袍与茶,大概是胡适在当时给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了。
出身于徽州茶叶世家,出生在上海的程裕新茶栈,一生与茶结缘
其父胡铁花说:“余家世以贩茶为业。先曾祖考创开万和字号茶铺于江苏川沙厅城内,身自经理,藉以为生。”胡适在自传、演讲中,大都以“我是徽州人”开头。
他深爱这片土地,常以徽州土特产自居。徽州的这些土特产中,又以茶叶与人闻名天下。茶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与太平猴魁等,人有朱熹、戴震等,徽商同样也是影响甚大的群体。徽商南下上海,茶叶是一盘大生意,徽菜馆也是一盘大生意。民国时期,许多人感慨,徽派饮食甚至改变了上海饮食。
人生幸事:以茶会友,不乏红颜知己
“茶会”在胡适日记里出现频率很高, “吾日日择二三人来吾寓为茶会。”胡适坦言:“此种欢会,其所受益远胜严肃之讲坛演说也。”
茶会也能避免许多误解,比如他约自己的红颜知己韦莲司,每每都以“茶会”名义。1914年6月5日,韦女士邀约同伴出行,胡适说,要是你们散步归来,能到我寓所玩,当烹茶相饷。后来二女过来应约,他也烹茶招待。与胡适同居的法文教员很惊诧,教员之前约女,颇受挫折。目睹胡适的“约茶”大法后,他顿时脑洞大开。
韦莲司
胡适到底喜欢什么茶呢?
他最爱的是家乡徽州的黄山毛峰与杭州的龙井。
1916年初,在美国的胡适写信给母亲,要求寄点家乡土特产黄柏茶到美国,以答谢韦莲司一家对他的照顾。他所居住之地有小炉子,“有时想喝茶则用酒精灯烧水烹茶饮之”。有时有朋友来访,则与之分享。
但因为来喝茶的人太多,准备用一年的茶很快就被朋友们瓜分完。3个月后,6月19日,胡适在给母亲的信里提到 :“前寄之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即常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8月31日,胡适则叮嘱母亲:“毛峰茶不必多买,两三斤便够了。寄茶时,可用此次寄上的住址。”
胡适与妻子江东秀及其他友人合影
除了家乡徽州茶,胡适还比较喜欢杭州龙井。
在留学日记里,胡适多次言及用龙井茶款待朋友。回国后,1923年,胡适与一帮朋友去龙井寺,在亭子里喝茶、下棋、讲莫泊桑的故事。事后,他写了一首《龙井》的现代诗:
小小的一池泉水,
人道是有名的龙井。
我来这里两回游览,
只看见多少荒凉的前代繁华遗影!
危楼一角,可望见半个西湖,
想当年是处有画阁飞檐,行宫严整。
到于今,一段段断碑铺路,
石上依稀还认得乾隆御印。
峥嵘的“一片云”上,
风吹雨打,蚀净了皇帝题诗,
只剩得“庚子”纪年堪认。
斜阳影里,游人踏遍了山后山前,
到处开着鲜红的龙爪花,
装点着那瓦砾成堆的荒径。
中国人有以茶会友,以茶论道等说法,在异国他乡的胡适,与好友围炉饮茶,常有收获。6月29日,胡适与胡达(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杏佛)、任鸿隽等人围炉夜话,商议出一本《科学》月报,此乃影响中国百年之“赛先生”肇始。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更是是一个天才结伴而去的地方。阅读《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后,顺着茶,进入到了民国大师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闻一多、汪曾祺、张爱玲、张恨水、顾颉刚等人生活的细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交往、品位以及时代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