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口古井,连古稀老人都不知道它有多少年了。
小孩子们去井里打水,心里头都会提心吊胆的,因为古井处在池塘的中间。
从池塘的入口处用几块石头铺着三级台阶,沿着井口边再铺上几块青石板,以便于人们来挑水时,可以放下水桶。
井口有一大跨步那么宽,这井也没人知道有多深,有的人说有十几米深,一眼望下去,透过清亮的水,只见得黑漆漆一片,看不到底。
井的四边是用石头像砌围墙般从底部一直码上来。
围成了一个小城堡一样,城堡上有石板,也有一些倔犟的狗尾巴草在迎风飘扬。
一脚跨上去,就仿佛置身在池塘的岛上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里的鱼儿们在欢快地摇头摆尾。
人们来打水时,就从池塘岸边下来,脚板儿踏着在水中半隐半现的青石板,还有些调皮的淤泥儿钻过脚趾间的缝隙,麻溜地来到脚面上儿,伸直腰,睁大眼,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大,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被下一波的水珠儿给溅了下来。
随着脚板吧嗒吧嗒地来到井口边沿,弯下腰,放下肩上的竹扁担,取下两头的木桶,井里那清得发亮的水面就映出了一个大脸庞。
咧开嘴笑笑,井里边的人儿就露出了一口大白牙,还挤眉弄眼呢,再朝井里边皱皱眉头,水面里的人儿就跟受了委屈似的,一副快哭的模样。
井里的水从来没有断过,不管天气有多么的干涸或是暴雨连绵,井水始终都是汩汩而出,不紧不慢,从不慌乱。
打水时,弯下腰,曲着双膝,一只手拎着桶的把手靠近水面一摇晃,水哧啦就钻进了桶里。
呼地往上一使劲,用另一只手紧接着往上一拉,一只脚往后一退,满满的一桶清水就给提到了青石板上,接下来再把另外一桶也给灌满。
小时候,每天的任务都是要去井里担水,二里来路,一担水回到家里,摇摇晃晃去了一半。
于是,一担不够,就得跑两趟。
大人们常念叨,
“去井里要小心,不要往下看,一次不要把水灌得太满,太多提不上来,会把人也给带下去的。”
“不要对着井说脏话,井里面有龙,听到了会把小孩给抓下去的。”
“井水凉,不要冲脚,小心老了会得风湿病的。”
“……”
每次去到井边,都很好奇里面到底有没有龙,也不敢太靠近井口,静静地使劲往井里瞅去,真希望能瞅到些什么,到时候可以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
可又担心里面万一窜出来一条龙,或者蹦出一个呲牙咧嘴的水鬼,一想到这里,不由得头皮发毛,赶紧哇哇叫着往岸上跑。
大热天,在地里面干活,热得嗓子眼冒烟,提着暖水瓶,来到井边,咕嘟咕嘟装满一壶水,盖上木塞,拎着壶,挨个儿给倒上一杯,清澈的水顺着喉咙一路来到肚子里面,那个清凉劲儿,实在是叫一个爽。
井里的水,冬暖夏凉,从小到大,都是直接舀了就喝,根本不知道要喝开水才健康,可人人的身体都是照样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开始打井了,这样洗衣做饭也变得更方便,就很少有人去井里打水了。
当天旱时,家里的水不够用了,还是会去井里挑水来喝。
边挑边说,“还是这井里的水好喝!”
井却总是那么默默无闻,不管好坏,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