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280小时,第2210日
阅读《慈禧全传》
照開國之初的規矩,一品大員見親王都是兩跪六叩首的大禮,以後禮數稍減,但也得磕頭。不過惇王賦性簡略,不喜歡鬧排場,所以照他的意思,五大臣都只是半跪請安。
你一言,我一語,無非准理衡情,勸惇王不必堅持,又說法國正在越南用兵,滇越邊境吃緊,慈禧太后宵旰憂勞,不宜再拿這一案上煩廑憂,宜乎早早結案,好齊心合力對付外患。惇王再能幹也對付不了五個人,而且他的理路亦不十分清楚,詞令則更非所長,只好無言告辭。
到了內務府朝房,但見惇王只穿一件米黃葛衫,大馬金刀地坐在一張竹榻上,一手一大碗豆汁,一手一條醬瓜,喝一陣豆汁,咬兩口醬瓜,「唏哩呼嚕」和「嘎崩、嘎崩」的聲音交替作響,喝豆汁喝得熱鬧極了。
法國得寸進尺,五年以後吞併了整個南圻,而心猶未足,還打算攘奪北圻,僅留下中圻給越南。到了同治十二年,藉故攻陷河內,越南政府派出一員名將抵禦法軍。這員名將叫劉永福,是中國人。劉永福本名業,字淵亭,原籍廣東欽州,落籍廣西上思。早年跟過「洪楊」,洪楊失敗,餘眾四散,其中有個叫吳鯤的,領餘眾數千,進入越南,劉永福就在他部下。吳鯤一死,劉永福帶了兩百多人,翻山到了越南的高平省,自樹一幟,旗幟用黑布所制,號為「黑旗軍」。
等回到越南,劉永福率領他的黑旗軍,進駐河內省所屬的懷德府,而法軍在海軍上校李威利指揮之下,已連陷河陽、廣安、寧平等省,進逼黑旗軍,形成短兵相接之勢。劉永福此時真是豪氣如虹,不等法軍有所動作,先下戰書,約期十日以後開戰。這是四月初三的事,十天以後便是四月十三。到了那天,黑旗軍果然展開攻擊,在懷德府的紙橋地方,與法軍遭遇,劉永福一馬當先,麾軍猛擊,陣斬李威利,法軍退入河內,憑城固守。唐景崧替劉永福以越南三宣總督的名義,寫了一道檄文,「佈告四海」。於是遠近響應,抗法的義師有二十餘萬人之多,越南國王封劉永福為「義良男爵」。
對法交涉,朝廷所倚重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曾紀澤。曾侯在巴黎,與法國政府相處得不好,加以交涉棘手,所以俄皇加冕,他以兼任出使俄國欽差大臣的身分,到彼得堡覲賀後,就不肯再回巴黎。在彼者已不可恃,在此者又有倦勤之意,李鴻藻接到張佩綸的報告,相當焦急,跟恭王、寶鋆、翁同龢商量的結果,只有先安撫了李鴻章再說。
恭王雖剛過五十,卻是一副老境頹唐的樣子。經常請假,或者竟不入宮,有事多在府中辦,也懶得用心,公事能推則推,不能推亦無非草草塞責。這些情形,慈禧太后早有知聞,只為體諒他的處境,追念他二十多年的功勞,格外優容,從未責備,但心裡當然是有所不滿的。
,他一連打了兩個電報給李鴻章,第一個是催促趕緊向越南進兵,第二個是否認報紙上所載的新聞,說他已允許了法國任何和解的條款,同時要李鴻章以嚴峻的態度劉待特利古,甚至不理都可以。這兩個電報,李鴻章不敢隱瞞,據情轉達京師。從對俄交涉以後,慈禧太后對曾紀澤頗為信任,所以接到他的這兩個電報,益堅一戰之心,而恭王始終支持李鴻章的看法,不願輕易言戰。
她毫不掩飾她的失望,責備恭王游移寡斷,始終不肯實心實力去籌餉調兵,最後是責望他跟軍機處與總理衙門都得極力振作。恭王也實在無力振作,只訴說了許多難處,認為越南君臣不爭氣,疆臣都只看到眼前,不想一想兵連禍結,將來是如何了局?又說大家將劉永福看得太重。而特別加強了語氣說的一句話是:「洋人兵器甚精,決非其敵。」
黑旗軍還在愁兵愁餉,法國陸軍的斥堠,卻已迫近山西,幸好唐景崧奉旨所管帶的四營滇軍,到了三營。都是疲瘦短小的新兵,十個人分不到一枝洋槍,就有槍也不會用。不過,總算有了三營人。唐景崧跟劉永福商議,借他的旗幟號衣,將這三營新兵,全部換裝易幟,列坐在城牆外面。法國的先頭部隊,遙遙望見,心憚黑旗軍,不敢輕舉妄動。唐景崧的這出變相「空城計」,總算有了效驗。
逃是逃回城了,但想守已守不住,黃桂蘭一看這情形,關起房門,懸樑自盡,為他的部將救了下來,提著廣西提督的大印,匆匆扶他上馬,退向北寧以北的太原。第二天,劉永福的十二營亦退到太原,見了黃桂蘭自不免愧歉。他的意思是想讓黃桂蘭和趙沃吃點苦頭,到最危急時,才出兵相救,一則報宿怨,再則炫耀黑旗軍的戰力。那知後方突變,而前方的四營又太無用,以致誤喪北寧
徐延旭的底蘊已經大白,粉飾推諉,一無是處,其人本就既老且病,如果軍務方面不行,其他就沒有用處了。這樣的人,自然應該立刻解職,但誰是繼任其職的適當人選?只為此難,所以從寶鋆到翁同龢都不開口,現在慈禧太后一口說破,樞臣不能不承旨辦理
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黃桂蘭的前任馮子材。他與張國梁同時,當咸豐初年,江南大營解體,張國梁陣亡,何桂清倉皇從常州逃走,李秀成席捲吳中時,只有他始終扼守鎮江。但既不展湘,又不隸淮,派系不同,自受排擠,熬了好多年才當到廣西提督,卻又因徐延旭,跟他不和,彼此互劾,徐延旭佔了上風,馮子材解職,改用黃桂蘭接了他的位子。於今徐、黃兵敗,相形之下,自然見得馮子材高明了。
自從張樹聲貿然奏調張佩綸不成,兩下結了怨,而張樹聲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時,朝鮮內亂,張樹聲不聽李鴻章不輕用兵的告誡,指派吳長慶渡海平亂,且因得袁世凱的力,處置得宜,益發遭李鴻章的忌,所以張、李亦有貌合神離的模樣。這一下,越發要防張佩綸有受李鴻章的指使,有所攻擊,因而張華奎代父謀幹,一心想去此心腹大患。
天津教案到如今十四年了!當時大家能夠知恥發奮,整頓軍備,培養人才,到如今又何致於要用唐炯、徐延旭、黃桂蘭這些廢物,又何致於張樹聲要派兵到順化,竟因沒有鐵甲輪船不敢到越南海面?以往如此,將來亦好不到那裡去。年富力強的時候,不能為朝廷出力,年紀大了,更沒有指望。皇太后如天之德,要責成他們『戴罪圖功』,以臣看來,實在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