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孟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代表人物,跟孔子并称“孔孟”,在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元年(1330年)时,因为元文宗非常推崇孟子的思想,把孟子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人称为"亚圣",在儒家学说的地位上仅次于孔子。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只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孟孙氏家族已经衰落下来。东汉学者赵岐对孟子颇有研究,他在《孟子题辞》里说道: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可以看出,孟子在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跟他幼年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是分不开的,是孟母把孟子从一块璞玉雕琢成光彩照人的美玉。
孟子母亲本名仉(音同掌)氏,是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女性,跟后来的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徐庶的母亲徐母,南宋名将岳飞之母,号称中国的“贤良三母”,并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民间广泛流传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正是歌颂孟母教子有方的见证。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致如下:孟子3岁丧父后,养育孟子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孟母仉氏身上,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尽快学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孟母先后拖家带口搬了三次家。
他们一家最早住在城郭外一片墓地附近,孟母白天出去干活时,就把孟子留在村道上跟其他孩子玩耍。谁知,这些熊孩子经常能看到上坟、祭祀的人,受到耳闻目染,他们也学起上坟人的样子做起了游戏,又是跪拜又是啼哭。仉氏发现后非常难过,认为这里不适合居住,会让儿子变得游手好闲,当即决定搬家。
首次搬家,他们搬到城中的街市旁边,没想到这里不但过于吵闹,而且,孟子又经常跟商人的孩子玩耍,对讨价还价之事非常上心。孟母一看又不满意,于是,再次决定搬家。
第二次他们搬家到一处屠宰场附近,然而,他们经常能听到动物被宰杀后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叫声,每当叫声一出现,立马引起孟子的好奇,搞得孟子无法安心学习。看来环境还不行,孟母又决定搬家。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前两次搬家的教训,孟母第三次直接搬家到学堂附近,发现这里的孩子全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并且知书达理,孟子很快又跟这些孩子打成一片,从一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变成了爱读书、懂礼仪的好孩子。这次搬家仉氏满意极了。
看来,望子成龙是古今中外所有母亲的共同愿望,有这样的好母亲,孟子将来不成才也说不过去。
“断机教子”也是孟母教育儿子的一个动人故事,对孟子的思想触动更为深远,让孟子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织布,孟母问道:宝贝儿子,今天学习怎么样?孟子漫不经心地答道:跟原来差不多。
孟母听到孟子很敷衍的回答,一下子发怒,直接拿起剪刀剪断刚才织好的布。听到布匹被利刃划破的刺啦声,孟子非常害怕,连忙询问母亲为何如此大动肝火。
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荒废学业跟我剪断这块布没有什么两样,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增长智慧,到时可以趋利避害,你这样不学无术,将来能有什么出息,还不会像我现在一样要做下苦人?
孟子听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随后,决定拜在孔子的孙子孔伋门下,认认真真学习,不再虚度每一天。
实际上,孟母仉氏对孟子的教导是贯穿始终的,即使孟子在后来长大成人,孟母依然会在孟子面前唠叨,孟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孟母立马会指出和纠正。
按照规定,春秋战国时期的男子都要在弱冠之年举行“冠礼”,标志着他真正长大成人。孟子在举行“冠礼”之前就娶了妻。
按理说,孟子结婚后,孟母可以不用那么操劳,然而,天下每一位母亲都会像蜡烛一样,为儿子燃尽最后一丝光明,谁让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啊!
在孟子建立小家庭后,孟母仍然以身作则,教导儿子怎么为人处世。
西汉大儒韩婴在著作《韩诗外传》里记载了“孟子欲休妻”的故事,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长大成人的孟子依然让母亲不那么省心。
某天中午孟子回家后走进卧室,看到老婆岔开两腿大不咧咧地坐着,顿时无法忍受,怒气涌上心头。
孟子跑到母亲跟前,很生气地说:这个媳妇不懂礼仪,不知羞耻,我不能要了,一定要写一份休书休了她。
孟母很惊讶,问道:你们究竟怎么回事?给我说说看。
孟子说:我刚才走进卧室居然看到她岔开腿坐着,她一个妇道人家姿势竟然如此“豪放”,这不是没有教养又是什么?这样的女人我不稀罕。
孟母思索了一阵问道:既然她这么“豪放”,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孟子答道:我刚才进屋亲眼所见。
孟母微微一笑,接着说:孩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孟子不解。
孟母接着说:人对人讲究礼仪是不分外人和自己人的,是你先对妻子无礼了。《礼记》上说,人将要进屋时,要先询问屋里有没有人。如果不想询问就要咳嗽一声,或者敲一下门,让屋内人知道有人要到来。在即将踏进屋内时,眼睛要朝下看,是为了让屋内人有所准备,避免尴尬。而你,进入妻子卧室时居然不声不响,你妻子怎么能知道有人来了,才让你撞见她叉腿而坐的样子。你要明白,是你首先不懂礼仪,你怎么能说是你妻子无礼呢?你若有礼,就不会看到她的坐姿。
孟子想了想,对母亲的教导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下打消了自己的念头,并向妻子道了歉。
可以看出,孟母是站在将心比心的立场看待问题的。古人对女性的要求很严,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嫁到男方家的女子要求更严,常用各种伦理纲常来限制她们的自由,要求他们恪守妇道。
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毕竟是血肉之躯不是铁打的,尤其女性,成天要忙着相夫教子,还要照管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时间久了谁能受得了,就算是铁人也累得够呛。
因此,女性在自己的私密空间——卧室,卸下自己的伪装来放松身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一个男人因为这点小事就无法忍受,一怒之下休掉妻子,实在是不通人情世故。
通情达理的孟母,能想到这些,并苦口婆心地教导孟子,是孟子的大幸!孟子妻子也遇到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好婆婆,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一家人其乐融融,团结友爱,多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