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正面管教学习以后,信息量很大,感受最大的就是情绪管理和共情能力,我突然感觉一下子很多困惑找到了出入口,以前学习的育儿知识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也觉得不再那么焦虑了。因为之前的自己,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遇到育儿路上遇到的困惑和挑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也明白了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相必这种语言就是认可情绪和共情的能力。
所以,我想PD践行就从认识和认可情绪开始,昨天晚上给儿子看情感脸谱的时候,我问他:你觉得妈妈平日和你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儿子选了好几次,不是愤怒就是生气,当时的我就没有做任何评判(是不小的进步)。我又问,你当时是怎么样的感受,他就指出了害怕的脸谱。我当时就很震惊,同时有一种感动,我想此时此刻我是真正了解儿子那时候的心情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今天回来以后,我又让他看脸谱,然后问了同样的问题,我说你觉得今天妈妈跟你说话是什么样的表情呢,他就指出了一张解脱的脸谱,所以我当时又觉得很震惊,因为今天我自己都感觉到,就是学了正面管教以后,内心比较淡定,也比较放松,所以我觉得他选出了一个解脱的表情,我也觉得挺符合的。然后我又问他今天自己是什么样的表情,他就指出了一个难过的表情。我说你今天为什么难过呢?他说我不想洗澡。我就知道了,因为当时我去跑步了,所以是外婆带着他去洗澡的,可能外婆跟他沟通的时候没有沟通好,有点强拉硬拽的意思,他就在那里哭,所以他就选择了一个难过的表情,带有哭泣的眼泪。所以我想先让孩子从认识脸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也认识到妈妈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
第二个场景就是不语言。吃过饭以后,他想用碗装满一盆水,然后用吸管玩。他端着碗走路的时候,我就刻意地说了一句,"慢慢走,小心脚下。"那时候的我第一反应就是避开了不语言,按照以往的话,我可能就会说"小心点,不要撒了或者别打碎了之类的话。惊喜的是他听了我这句话以后,真的是慢慢地走,而且是很仔细也很小心。
场景三,晚上讲故事的时间,其实就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特殊时光。今天在讲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故事已经讲完了,他想再让我讲一个故事,我就答应了。我讲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呢,他已经刻意在捣乱了。我就停下来,然后和他说:"妈妈看得出,你现在感觉有点兴奋,但是你这样的行为很影响妈妈讲故事的心情,也影响你听故事的效果。你觉得如果妈妈跟你讲故事,你能够想出什么样的好办法让妈妈好好给你讲故事,然后你又能够认真听呢?"然后他就迟疑了一下,[换做以往的话,我基本上都是直接跟他说,好好听,如果不听的话,妈妈就不讲了〕迟疑了一下以后,他就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躺在这里好好听你说就可以了。 那个时候我瞬间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做到,我真的可以慢慢做到,不再去控制孩子,让他尽量表达自己,尽情表达他的想法,内心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真的感觉太好了。也验证了:孩子只有感觉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