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萧
这周读完了《非暴力沟通》。这一本书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运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我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就是抑制我们正常的沟通思维,训练我们冷静、平和地思考问题,从而让我们暴躁的心情淡定下来,让对话不会变得那样火药味十足。
其实在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反人类。之前我认为,人活一世要的就是快活,表达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但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压制自己的情绪,用它所提供的方法来看待我们出现的问题,会不会使我们更加无法表达自己,情绪压抑过度,造成不好的后果呢?但经过昨天的实践,我发现并非如此。
先整理书中所提供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模式:
1.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
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
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
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
关切倾听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
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
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
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造句。根据人物的不同切换主语,将发生的事情,与你的(或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填入模版中去。具体怎样分清某些东西是你的观察还是感受、需要、请求等等在这里不加赘述,有想要知道的读者可以阅读《非暴力沟通》,书中说得非常详细,还有对应的练习题。
最近,我一直被学校新推出的科研导师制度所困扰。作为以一名医科生,作为一名法医专业的学生,说实话,平时背书我都背不过来,对科研也完全没有兴趣,又什么都不懂,根本不想去搞什么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课题。但由于学校的强迫,我又必须在下周一交上导师签字的表格。
对制度的排斥让我无法好好做这件事情,我们寝室的伙伴们一起不停地强烈谴责这项制度。但读完非暴力沟通,我在本子上好好与我自己进行了一次沟通。
当我在做导师申请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排斥。因为我需要时间学习,学校却让我将为数不多的课余时间交给科研。
分析好自己排斥的理由,我又开始思考究竟怎样,我才能放松自己的心情,让我不被这件事情困扰,好好做自己。
最终结果:让这个制度见鬼去吧!我的时间,依然我做主。
不知道周一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