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何不易激动
在看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时,写到长征胜利万岁时,文中至少出现七次激动、兴奋、热血喷张,急切冒汗等字眼。我问学生看后有无触动,学生反应不大。我质疑为何现代人不易激动?不易兴奋?
走过艰难的历程,得以安居一隅,找到党组织,有了根据地,大家庭的团圆,那种死里逃生后的幸运和激动,还有信仰胜利的欣喜,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自然激动兴奋。这是一种特殊的境遇中的特殊情感。不能因此来和现代人相比。提问不恰当。
可以如此设问:1、回忆录写什么,怎样写(个人视角写社会广泛。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记录社会的变迁/场面描写,细节还原,人物个性,事件典型,叙述议论抒情结合)2、文中为何我如此激动?分析每次激动的原因。总结出红军战士爱党、不怕困难,骁勇善战、信念坚定等特点就总结出来。3、毛泽东讲话为何振奋人心。高瞻远瞩、居高临下总结出了长征的意义,提升到理论层面。4、长征精神是什么。成为中共精神的写照,甚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第三题完全可以包含在第二题以内解决。)4、我们应该学到什么?长征精神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怕苦不拍难,迎接难而上;乐观、勇敢、创新、集体主义精神)
毛主席当年领导的部队,大都不是精英,却恰恰是泥腿子,但是正是这些被激活的“人”,形成了无穷的磅礴力量,成为改天换地的中坚力量,他们如何送子参军?如何推着小车送粮食?他们如何宁死不屈跟着心中所谓的“主义”?为什么?
而我发的牢骚,现代人为何不易激动,偏题了。因为没有共患难,因为没有信仰,因为没有团体凝聚力,因为没有崇拜者?
年轻人应该有朝气,有激昂,但是现代人都消耗到了哪里?游戏中、学习中、无所谓中。估计孩子们没有敞怀大笑的机会。压抑?
学生问孔子父母去世为何守孝三年。孔子问,吃香的喝辣的穿美的玩好的,如果能心安,则不必守孝。学生出去,孔子说心安则不仁。因为麻木心里没有感触,所以不仁。在父母守孝期间竟然吃香喝辣而不觉心愧疚,那么他对很多事物都可觉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课堂上,学生不是心安与否的问题,而是同理心的问题。能不能同理到长征胜利的那个情境中,理解当时年年轻人是怎样地吃苦怎样的信仰党,怎样地斗争付出,奋勇前行的
而此情境下,同理心和理解力相关。他们能否认真读进去,品味语言,与此相关。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怎么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同理心,而不是指责没有同理心。忌讳。下不为例。
在创伤儿童心理咨询与临床治疗工作近 20 年的布鲁斯•佩里博士曾指出: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冷漠的孩子,他们其实就是缺乏共情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容易理解别人,信任别人,亲近别人,他们没有爱别人、接受爱的能力。
孩子童年如果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照和认可,长大后很难幸福。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
而在生活中,其实同理心好的人很累。需要划清界限。别人的事情不要同理。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对。过多关注别人和别人同理,你会消耗掉好多能量,而自顾不暇。
另外课前演讲是器官捐献。学生语言啰嗦,没有观点。而我也在啰嗦。能不能缩短时间,既尊重学生,又快速入题上课。千万不要批评演讲者,不要挑剔演讲稿,第一轮至少有五位学生没有参与演讲。
学生做古文题会前后参照,我却愣是让学生啃古文翻译,对吗?不对。
应该放手让学生做题,然后回归文本,贯通理解。
强调字词积累。提醒笔记。我又安排错误,。
一个早读一篇古文可是没有时间讲解。
没关系。关键是学生练习。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古文,小说,古诗歌。
他们动起来就行,要相信他们。
你不能不放手。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