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路上,我与孩子共赴一场青春的修行
当我在亲友不解的目光中,执意将孩子送进自己任教的这所“生源不佳”的学校时,心里是憋着一股劲的。所有人都说,你这是何苦?身为老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我只是笑笑,没有辩解。因为我见过清晨六点半,班主任们已经站在教室门口等候的身影;我见过深夜的办公室,老教师还拉着学生一遍遍讲解习题的耐心。我知道,这里有一群和我一样“不信邪”的同行,我们信的不是分数,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
然而,理想很丰满,陪读很骨感。
当青春期撞上初一,我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且画面时常卡顿。我是母亲,是后勤部长,是家庭教师,更是情绪调解员。清晨五点半,厨房的灯光是我一天的序幕;深夜十一点,书桌前的陪伴是我一天的终曲。
我的身体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变着花样的营养餐食,精准到分钟的叫醒服务,保持洁净的校服与环境——这是我作为“后勤保障部长”的职责。而更耗费心神的,是作业战场上的“硝烟”。
“这道题不是刚讲过吗?”我压着性子。
“我就是不会!”孩子梗着脖子,像只愤怒的小兽从耐心讲解到声音拔高,从母慈子孝到鸡飞狗跳,有时只隔着一道数学题的距离。我既要辅导点拨思路,又要检查纠错,还要在作业压力过大时,小心翼翼地与科任老师沟通协调。这根紧绷的弦,时常让我在深夜里感到一种掏空般的疲惫。
但我又是一匹“狼狗”——请原谅我用这样不太文雅的词来形容自己。我必须敏锐地嗅探班级的风向,感知老师的管理风格,评估每一次考试背后折射的群体状态。我会因为一次班级活动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为某个老师的工作调动而忧心忡忡。我的情绪,与这个班级的命运紧紧相连。
焦虑,如影随形。看着朋友圈里别的学校进度飞快,听着旁人议论谁家孩子又考了满分,我也会心跳加速,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那个在讲台上从容不迫的老师,回归母亲的身份时,同样会陷入教育的迷思与成长的恐慌。
但,这就是修行。
在这场修行中,我慢慢调整着自己的步伐。我开始学会,在孩子摔门而出时,先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平息内心的怒火;我开始懂得,在成绩起伏时,不再紧盯着分数,而是拍拍他的肩膀说:“妈妈看到你努力了。”我渐渐明白,陪读的意义,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答题机器,而是陪伴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生命,穿越青春期的风暴,走向辽阔的远方。
如今,当我看着孩子在这片曾被外界看低的土壤里,被老师们的敬业与爱滋养着,一点点褪去青涩,生出内在的驱动力时,我便觉得,所有的苦都酿出了回甘。
陪读妈妈的日子,是一部交织着焦虑与坚定、疲惫与希望的进行曲。我不是在陪他写作业,我是在陪我的孩子,共同穿越一段最为重要的人生雨季。而我们母子,都在这苦乐参半的修行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