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作品,堪称经典!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千百年来,一代代的读者都爱读。而我,甚喜苏轼作品。少时读之,只知其行云流水,朗朗上口;青年时读之,感慨其洒脱爽朗,超然卓绝;而今读之,倍感其人生跌宕,无奈悲凉!
其实,真正被苏轼的文字感动,当属而今。鲁迅曾经说,读他的作品,三十岁比较适宜。而我觉得,读懂苏轼也应当要有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沉浮,阅历丰富了,更容易在苏轼的文字里找到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契合。
曾经只觉苏轼是个才子,才情洋溢,豪迈超然,却不懂在这豪迈的背后,隐藏着幽微的悲凉与深沉的无奈。他的一生,经历着宦海浮沉,生离死别与流离颠沛。以致到了晚年,他给自己自题画像,由衷感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短短的诗行里蕴含着淡淡的自嘲与无尽的悲凉。苏轼的一生,纠缠在儒与道的思想里!
才华卓绝的他,自然有修治齐平的理想,无奈事与愿违,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受奸佞之臣的陷害,一生都在遭遇贬谪,少年得志,高居庙堂之上,人至中年,一朝遭受贬谪,居无可居。流放之路,漫漫无绝期,谁可做到一日之间,面对沧海桑田的人生巨变处变不惊,云淡风轻?苏轼纵然超脱,不断以“道”的超然思想平复情绪,可到底心意难平!
在黄州的日子里,团练副使的闲职给了他更充裕的时间,他与好友泛舟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自己,因生有涯,故而更渴望有所作为,可现实的不尽人意,又让他只能暂时地逃离,在“物与我皆无尽也”里寻找心灵的解脱!
估计喜爱苏轼的读者,都不会忘记承天寺那一夜的月色,皎皎明月,悄然入户,诗人欣然起床,邀友同游,空灵的美景暂时让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然而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又让诗人回归现实,因感“闲人”身份而自嘲,悲凉与无奈!
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中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三更夜深,早已熟睡的家童已无法唤醒,既然如此,便“倚仗听江声”吧,读到此处,我们应当都能感受到苏轼的超尘脱俗,然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长恨”一词,多少纠结、郁积与悲愤,积淀心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此以后,一叶小舟,茫茫江海,托寄余生。纵使世间风景无边,抑郁不得的悲凉仍让人感同身受!
苏轼当然并非汲汲营营之人,他是儒家文化熏陶下积极有志的才子,他所到之处,修堤抗洪,建造医馆,为民请命,百姓拥戴,无论境况如何,始终奋发作为,是真正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忧其国的仁人志士。只是,生不逢时,一生如“不系之舟”,晚来“心已死灰”,用“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之旅总括平生功业,在这诙谐的自嘲里,我们是不是能穿越千年感受苏轼心底的不尽的无奈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