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读书,读了就忘,不能学以致用,没有太多收获。
所以觉得需要学习下怎么读书。这是第三次读它。
我的感觉是:
1.开篇的序言依然是写到心里去了。没空读?怎么读?读了忘?不会分享?这些问题,第一二次看的时候就深有感触,也仅仅是感触而已。因为第三次看了,还是觉得说的好有道理。
这说明了:由于我依然没有掌握足够的方法论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它们依然能成功的引起我的共鸣,结论就是看完两遍以后,我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也没有实质的提高嘛!
2.这一次看,我更注重它的逻辑框架了,这一点我想可能和写毕业论文有关。
下面就官方的介绍下该书的框架:
序言:
介绍大众读书时候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本人的解决方法。
上篇 知行合一:
展示了三个读书时需要考虑的要点,第一,尽信书不如无书(6点),第二,建立思考模型(13种),第三,反思世界观(2点)
中篇 学以致用:
其中涉及工作方法论(15种),创业方法论(5种),生活方法论(3种)
下篇 延伸阅读
《奇特的一生》,关于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
3.头两次读的时候对里面的方法论和阅读见解那叫一个顶礼膜拜,这一次,读到后面,我不禁反思,姐姐我读了三遍,怎么就收获甚微?是不是书有问题?
我想:
第一,全书内容多为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了许多书籍后,根据赵周老师的拆书法写成的心得体会分享,比如说,里面的大手笔,上中篇里的内容,基本模式是,给出阅读书籍的原文内容或经作者改造后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遇到类似问题怎么解决,最后给读者提出建议,鼓励读者进行类似思考。所以,问题在于,这些思考都是作者的,我自己并没有深入又主动的去研究讨论这些问题。
第二,由于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综上所述的作者本身的阅读心得分享,所以该书并没有一个系统一致的逻辑框架,因此,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同阅读微信公众号上的几分钟一篇的实用或鸡汤的文章,效果是一样的,就是感觉大开眼界了而已,对于实质的提升,我想还是需要系统的学习➕练习才能得到的。
4.最后,我也在想,那读了又没用,还读不?我认为,读了总比没读好。至少,我开始批判的看待这本书带给我的成长了,没我期待的那么多,但一些简单的方法论我也可以马上学来就用。同时,这一次,我把这本书归为工具指南类,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我就去翻翻看作者怎么解决的,你不读,怎么知道,作者都提到过哪些内容呢?总之,我还是相信——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