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朋友,想必对一类电影印象深刻,那就是“赌”片。代表作包括周润发的《赌神》系列、周星驰的《赌圣》系列、刘德华的《赌侠》系列,还有赌霸、赌魔等等反面和配角。20世纪90年代是这类片的高产期,高票房、好情节、炫特效,让很多人都热衷于茶余饭后讨论,数不清的小朋友想透过一副扑克牌吸引旁人的眼球,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希望通过一副牌改变自己的人生,结果往往是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少数人还锒铛入狱。
叨姐今天不是要探讨这类电影,也不是对各位明星进行回顾,而是想做个比喻。如果把每个人一出生所拥有的一切比作一副牌,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牌,张数不同,点数也不同。牌的张数好像拥有的不同类型的资源,或者说在不同领域取得了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领先优势,比如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各种二代三代,包括但不限于富、官、拆、文、创等。说白了,就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更多人手中拿到的是残缺不全的牌,也许张数比较少,点数也比较低。这就好比扑克牌,刚摸完牌,有人就拿了王炸,有人一张花都没有。开局好坏,似乎已经决定了牌局的走势?非也!
打过牌的人都知道,中国升级是要摸牌的,桥牌是有对家的。人生也是如此,把人生比作牌局,随着牌局的进行,人要不停地摸牌、换牌,还要打牌。一局终了不是终点,阶段性进贡也时有发生。你的对家是谁,你的对手是谁,各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即便是手中一副牌,先打哪张牌,后打哪张牌,得到的结果会大相径庭。与伙伴的合作策略,也会极大地影响收益和牌局的走向。
作为一位经济学人,叨姐喜欢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术语去思考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自然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至少让你拥有一副牌用来开局,这相当于要素禀赋。至于你的对家和牌相,就要看运气,这相当于各种变量的权重。你出牌的顺序,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唯一因素。这相当于各种变量本身,有的人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加身,有的人只有劳动。至此,出牌的技巧与策略就显得很重要了。一般来说,有两种出牌策略。
资产经营思维:根据手头的资源来决定出牌的顺序,从而实现牌局目标。就像是根据先天因素决定人生达到的目标。
负债经营思维:设立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或一个个小目标)筹集各种资源,决定出牌的顺序。就像是先想到牌局结果,再倒退出牌的顺序。
两种思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但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角度来观察,叨姐发现在复苏和繁荣时期,负债经营思维将会帮助我们借助杠杆等外部因素力量,尽快地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同步增加。虽然负债快速增加,但由于资产增长的速度更快,所以净资产得以快速增长。
在衰退和萧条时期,资产经营思维将会帮助我们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逐步地去杠杆,使得负债不至于增加乃至有所减少。也许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收入减少,但因为有力控制了债务的增长,使得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太多,无债务压力。
这只是叨姐从打牌想到的两个经济思维,但原理可以通用于生活的很多方面。不同的思维,决定了不同的出牌顺序,不同的出牌顺序,很大程度了牌局的走向。
用好两种思维,打好手中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