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同学群里南北两派就打起来了。
南派说南方的月饼最好吃,北派说北方的月饼才正宗,争论了半天没结果。
这时,忽然有个同学跳出来说:讲真,我觉得最好吃的月饼,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月饼。
他的话得到了南北两派同学的共鸣,于是大家纷纷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月饼……
那个年代,月饼只有一种馅儿,一年只能吃一次。且每个人吃的数量有限。
所以在孩子的眼里,月饼的吸引力大的难以想象。
时间刚近八月就在翘首期盼了,到了初四五就会急着催促妈妈晒芝麻了。而且放学后会主动帮妈妈剥花生,并一再地期望妈妈能允许多剥一点。
因为花生多了就意味着月饼馅儿多了,馅儿多了就意味着就能多包几个月饼,也就意味着自己能多分几个月饼了,此事环环相扣,要紧之极。
然后就开始掐着指头数日子了,因为那时父母白天要忙农活,打月饼的时间一般都放到了晚上。
于是确定了要打月饼的那个晚上,晚自习的时间就会显得格外难熬。
等啊盼啊,终于下课的那一刻,人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背起书包撒脚丫子就往家跑,到家后兄弟姐妹齐上阵,你拿面粉我拿糖,你拿花生芝麻我拿油,一家子浩浩荡荡地去村里那家搭了烤炉的人家去打月饼。
那时的月饼是真正儿的纯手工制作,材料全是自家带的,烤炉主人负责帮你调馅儿,配面粉,配好之后,面是自己和,然后其他排队的邻居大婶们帮你一起包馅儿。
大家都坐在月光下的院子里,一边包一边闲话家常,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味。
包好之后由烤炉的主人统一放到模具里一压,月饼成型。再拿个红筷头在中心一点,然后往烤盘上一放,塞到烤炉里去。
聚精会神地等一阵儿之后,月饼终于出炉,甜香满院,馋的人直咽口水。
然而直到此时你仍需耐心等待,等待剩下的月饼全部烤完,等待妈妈拿着若干月饼,作为对烤炉主人家的谢礼,而主人不肯收受,推来推去的客套。
在你焦急的等待中,主人家终于收下了,你终于可以和兄弟姐妹们簇拥着一大簸箕月饼回家了!那种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啊!
可是等等,到家了,第一件事不是吃月饼,而是分月饼。
全家人团团围坐,爸爸妈妈数数月饼总数,再按人头分发。最多的时候可以分到十个左右,那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一小部分,属于家庭成员共有,交由妈妈总保管,锁进柜子里,作为以后去地里干活时的“特供”干粮,好鼓动全家人的劳动积极性。
至此,终于可以把月饼捧在手里慢慢品尝了!
咬一口,哇,花生和芝麻的香味,白糖和红糖混合的甜味,连同裹油面皮烤出来的脆香味,真是好吃的不舍的一下子咽下去。
很快你就会纠结:究竟是一下子吃个爽歪歪呢,还是细水长流每天吃一个呢?考虑再三,还是每天吃一个吧!这样可以让月饼陪你的日子更长一些。
于是每天上学就在书包里放一个,吃完月饼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想洗书包,因为上面有月饼淡淡的香味儿……
后来,月饼慢慢的就不用自己家拿原料去做了,可以直接买现成的了;也不用限数量了,想吃多少都能自己决定了;
再后来,月饼有五花八门的包装了,纸包的太土了,一般的都要先装到小盒子里塑封,再垫个挖好坑的底座,装在绘着彩图的硬纸盒或铁盒里,外面还得套一个考究的手提袋;
而且不仅月饼的馅儿多元化了,连冰皮的辙都想出来了;
最文明的吃法不再是手拿一个大口咬了,而是用刀切作小小块儿,捏个小叉叉扎来吃了。
然而,吃来吃去,却觉得,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那个味儿了。
这时,我们才突然明白,不是现在的月饼不好吃了
而是
世界上最好吃的月饼,都在回忆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