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的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 这是因为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忽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肢解课文、知识讲解、机械训练、公式性答题中。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为此,新编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教材的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交际训练—写作表达。
如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板块,为了与小学语文较好地衔接,主要融合学习中,“口语交际”部分注重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口语交际专题:为 “说”的教学提供了抓手。 而八、九年级则以口语交际专题的形式和活动探究单元的形式,对包括讲述、复述、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以及采访、演讲、朗诵、表演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进行分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无论是哪个板块的学习,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统编新教材的打开方式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伟中老师的报告里,给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建议。读这些建议揣摩思考,有做了如下注脚。
第一步:素读(包括新、旧)。对素读的理解是:素读新课文,先当作品,以欣赏文学作品的样式阅读; 后当课文:作为教材,边读变领悟,作为课文有哪些可以用来教、用来学的点; 先做读者:以读者的身份介入文本,完成单纯的感悟; 后做教师:从教育学生学习文本所能提供的阅读收获的角度审视文本; 素读旧课文:温故知新,在比较和辨析中领悟编者的意图。
第二步:对读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的研读。要读单元导语:关注教学目标和能力体系,注意前后联系,思考如何在各篇课文的教学中,凸显单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读课后练习:关注新的教学增长点,课后练习题是教学目标的化身。
第三步:对读教参的理解是,要留意那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的补充知识,打开视野。不要只盯着“教学设计”“参考译文”,要看看教参为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
这样的打开方式,要纵向阅读教材,晓知体系,要横向阅读教材,拓展宽度,让我们要转换角色,多元立体与文本对话。占有丰富的站位,就有对话的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安排顺序,合理调整节奏,打开教材的方式把握恰当,教学实施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