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也在做着不喜欢工作,每天忙忙碌碌,是不是也会怀疑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工作除了能挣点微薄的薪水外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为什么会有工作呢?又为什么各国都会强调失业率呢?工作难道真的是个自然的产物吗?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如此贫穷?
这本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将会从工作的开端,追溯现代历史上“工作”发生的种种变化,像你揭露在这些过程中,社会与贫困做斗争和减轻困苦方式和有效性。并揭示其中带来的副作用和灾难
第一章: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
回顾伦理的起源,即从现代开始,由于工厂大量缺少工人,但是人们还不倾向于努力赚取更多,而是想花更多的时间生活,所以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等,想一举多得:将穷人吸引到正规的工厂工作,消除贫困的同时保证社会治安。因此传教士、国家各层管理员开始创造工作理论,即不努力工作是可耻的,是应该要被人嫌弃的,是无药可救的,是社会的垃圾。并且为了人们保持长时间的工作,制造出非常差的救济福利,以及很低的工资。不能给工人高的工资,因为害怕他们不再努力工作,而工人是否乐于工作,太多心情如何是不给予考虑的。目的就是训练和约束人们,灌输新的工厂制度,发挥作用所必须的服从性。
第二章: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
这章讲的是,社会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因此工作伦理指导也变成了消费审美统治的社会。在这个消费社会,大规模的生产不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曾经贫穷人们从“劳动力后备军”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这就代表着社会不再需要他们,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改善机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更被社会唾弃和不与他们为伍,可怜又可恶的人们,新闻媒体报导他们的恶,使得大众收起仅剩的一点同情心,而认为不应该给他们救济和基本福利。
第三章:追溯了福利国家的兴衰
这一章展示了前一章所述的咋婚变,就是突然出现的以集体责任对抗个体不幸的共识与目前同样突然出现的反对这个原则公众共识之间的联系。讲述了国家和社会从开始对穷人的同情,分发基本保障福利,到觉得穷人不配被拯救,所以大规模减少相应保障福利,将大部分穷人直接视为没有。
第四章:讨论之前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思考未来可能的情况和解决办法
着一章指明了这个时代,穷人在社会上产生并被从新定义成“底层阶级“。最后考虑,在未来,穷人和贫困问题可能的演变,是否可能赋予工作新的工作伦理意义,使得可以适应发达的社会现状。是否可以借助过去的手段对抗和征服贫穷?还是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比如创造新的工作理论,工作不是为了生存和出卖劳动力,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等等。
总之贫穷问题是个大问题,所以世界有那么多的难民,而一旦人没有生活保障,社会治安一定会受到威胁,犯罪率一定上升。到时候不是穷人自己的问题,而是普通人也会处于危险中。然而国家与资本家并不打算为此负责,而是把责任都推到个人,是自己不够努力,没有能力,所以就该如此,劳动剩余人口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一些国家就将这些人当垃圾一样扔到“无人区”。
对于个人我们应该收获什么?
如何抵御工作伦理和消费美学的附带伤害?鲍曼说了两个关键点:赚钱是结果,创造才是工作的目的。消费是枷锁,削减消费就是创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