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些与诗相携的旅程,才明白世间美好。
小时候,还在牙牙学语中,妈妈便买来了《唐诗三百首》,一篇一篇地教我念。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字还都不认得,只是随着妈妈的音调,一句句地诵。小姨每次来我家,让我从一数到一百,我有时候故意数错,甚为厌烦,而背诗念诗时,却兴致勃勃。那是我最开始触到诗词的大门,对世间的一切还都懵懂无知。
长大些,我开始从课本中读诗词。那些格律整齐,音韵和谐,或是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读不懂诗中的意思,便去翻教辅书,去问老师,认真地贴纸写在书上。我总是写下“这首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而自己似乎不甚理解,但不论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背得滚瓜烂熟。我不求甚解地背着诗词,那扇大门被我推开了一条缝,而我向里细看,溢出的光却已晃眼。
后来读了更多诗词,也看了许多诗词评赏的书,诗便能渐渐走进我的生活当中。夏日“殷勤昨夜三更雨”,今日“又得浮生一日凉”,已是初秋了,天色瓷白如釉,远处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有时晴秋的午后出去走走,阳光穿过梧桐叶洒下来,秋分时节的风吹过,风入叶听得涛声,不冷不热,便想起“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年年过年回乡村老家,家家的楹联上都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我现在大抵已经站到了诗词的大门里,一眼望去便是大千世界。我脚下踩的是与几亿年前别无二致的土地,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镐京、长安、大兴、西安,唐是诗的朝代,而长安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我总是能想象到它从前的模样。有国风声声不息,有文君当垆卖酒,有曲裾深衣人头攒动,大唐长安万邦来朝,韦庄细细回忆早朝时的大明宫,紫宸香炉、金光万丈,李白纵酒狂歌,挥笔写就“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也有杜甫忧愁的双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词也总与历史有关,与民族精神、中国文脉有关。
来时景好,山河远阔。仍是少年听雨歌楼上,于诗中已渐明白世间美好,渐思前路何方,于是立下志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人事理,慕君子行,当不惧,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