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今日晨读: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这三件事父母尽量少做

1、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而在很多家庭,学习成绩变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也成了孩子唯一的价值感来源。

很多孩子把学习当成家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任务,没有目标感,同时,他们无法从生活其他事情中获得价值感,渐渐地,不能好好地与身边人相处、不懂如何与世界相处。

在学习方面频繁受挫,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多孩子常常会产生一种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焦虑,觉得学习和生活没有意义,对自我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判断,这些消极的意识,一旦占据了孩子的内心,往往会伴随着他整个学习生涯。

学习之路上,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越多,孩子才不会变得空心。对自己永远支持、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内心才会是富足的。

2、不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每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会有独立的意识,如果父母万事插手,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升学成家,对孩子来说,反而变成一副枷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焦虑与压力也成倍增长。

人生最痛苦事情之一,就是没有选择权。

幸福的家庭,少不了界限感。

幸福的孩子,也少不了来自父母的放手和尊重。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在不断地尝试和经历中,发展出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3、不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独立性

作为大人,我们常常很不理解孩子所背负的痛苦: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痛苦和压力都是相对出现的。

我们无法完全替孩子消除压力,但却可以教他如何和压力相处,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这种心理韧性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后天慢慢培养锻炼起来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脆弱、禁不起打击,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有关。

当孩子遇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不肯给孩子一次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心。

孩子需要实践与探索来获取自身的自信,这一件件小事里,孩子获得了经验和教训,最后带给他的是成就感与自信。

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心理阳光的人。

周日早安,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