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说服》
一、细微之处
组织活动的过程,事前准备、事中沟通、事后总结,其中的细节非常重要。在这里我就一场活动中看起来非常寻常的操作,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001 事先邀请
活动的整体氛围非常重要,好的氛围能够感染大家。
但是有时候大家工作非常忙,在群里公开邀请的话不一定有人能够参与,那该怎么办呢?完全的听天由命吗?
这时候就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积极力量,邀请对方前来参与。
一对一邀请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同时在邀请时也可以通过语言来加深沟通,比如询问期待、想法、收获等,一举两得。
002 寻求承诺
邀请的目的是希望对方能够参与,因此不能简单的开放式邀请,而是要带有鼓励的肯定倾向,在文末附上一句,希望对方并且回复,如果可以参与的话,就确定一下具体的时间。
当对方承诺参与,能够有效的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也让自己对活动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003 环节把控
活动现场会有很多突发的意外事件,这时候及时沟通和把控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定要保持实时的沟通交流,以便于应对各种变化。
外表看起来的游刃有余,都是由背后的兵荒马乱组成的。
004 刷屏语
刷屏语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其实却能够让大家迅速的找到切入点,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的角度。
这是一个毫不费力就能够参与的举动,也能够增加参与活动的仪式感。
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如何组织好一场活动,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从细微处增进参与感。
二、与陌生人交流
腾讯有一期新闻访谈类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从一个个平凡的故事里面探讨人生的真谛,抛开浮躁抛开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做到真正的直视每一个平凡的灵魂,平等的交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现在的公交地铁火车上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大家人手一部手机,沉迷于网络世界,根本无暇抬头与他人交流。更有甚者,有人因为看手机不顾交通出现伤亡的情况。
然而,社会上越来越少见和陌生人说话。
大家好像都习惯独处,不和陌生人交流。
很多人认为在通勤路上独自静坐比和随机相遇的陌生人讲话更舒心。
然而有人做了一连串的实验发现:和陌生人交往的通勤路更让他们愉快。
无视陌生人,只是因为自动产生了错误预设,误以为自己更喜欢独自静静。
明明和人闲聊几句可能会让心情更轻松,但车厢里陌生的邻座却往往无视彼此。
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比较关注个人的隐私,社会上也经常报道因为好心和陌生人沟通交流而受到伤害的事情,让大家也提高了警惕,也开始有意识的防范他人。
移动网络的发展,让大家习惯于通过手机来接收各种讯息,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误解源自从未触碰,沟通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对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警惕,同时也释放善意。
和陌生人说话,通过交流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见闻,连结不一样的生活。
和陌生人说话,看看他们的世界。
三、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大家都崇尚强者,但是很多时候权威人士在某一或者某些方面比我们好,有时候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在权威意识下,我们进行了美化,对错误的决策方面也视而不见,甚至会因为对方自信的样子,收回自己的疑问。
1982年,在美国华盛顿,佛罗里达航空90号航班发生空难,飞机最终坠入波托马克河冰冷的河水中。飞机在失事前,曾有人向机长提出过质疑,觉得飞机有问题需要检查,但是机长却严厉拒绝了,而机组人员因为相信机长的决定,没有在提出质疑,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飞机照常起飞。
最终造成了空难的悲剧。
这就是一例典型的因为盲目信任权威,缺乏对自己的坚持而造成的悲剧。
过于信奉权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很多人对自己的决定不自信,但是当他们的意见遭到权威的反对时,他们非常容易对自己本来很正确的观点和看法产生怀疑。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权威面前,显得尤为重要。
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是错的。
四、尊重对方,不打断
重复并且肯定对方的意思,能够快速接纳对方的情绪,让他感受到重视。
重复的反义词是打断。打断是影响沟通交流的一大忌。
而我曾经犯了这样的错误。
工作中,同事有一件事需要向我转达,但是我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所以在他不断强调的过程中,一直在打断。
同事就非常生气,连着说了四遍“先听我说完!”,同时表情非常的严肃。
本身还有点轻松的沟通环境一下子那么严肃和寒冷。
主要原因在于他向我描述这件事情,我自认为知道前因后果,就想赶快去处理问题,没有认真听完他的话而直接打断,导致他认为我没有听他。
并在十分钟后专门重复强调表达自己观点。其次,我再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声音比较大,语气也着急,他认为我是对他情绪不满。
我如果最开始听完他说的话,就不会有后边的波折了。
我最近正在有意识的更改这一点,因为朋友向我反映,我很容易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听不进去对方的话,而且数次想要打断,进行反驳。
我第一步需要改变的是,认真听,不插话。
第二步是怀抱接纳的态度,用心听,不反驳。
不能一听到对方与自己想的不一致,就立刻想要反驳。
倾听是一门艺术,认真听,尤其在自己情绪激动或思想封闭的时候认真听取,不打断对方的话,是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学习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