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记事之六十一】基孔肯雅病毒如何预防-267-90-84

      本文系属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本人,抄袭者必究。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是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该病毒曾导致全球119个国家出现疫情,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为高发区。由于目前尚无疫苗或特效药物,预防的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链——防蚊灭蚊。以下从个人防护、环境治理、社区行动和特殊场景防护四个层面,系统梳理科学预防策略。

一、个人防护:

      1. 穿着防护衣物

       蚊虫活跃高峰为清晨(6-8时)和傍晚(17-19时),此时户外活动需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浅色衣物可降低蚊虫趋附性,而长袖设计能直接阻挡叮咬。例如,广州疾控部门建议居民在蚊虫高发时段避免穿深色衣物,因其更易吸引蚊虫。

        2. 科学使用驱蚊剂

       暴露皮肤和衣物上喷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柠檬桉油(OLE)的驱蚊剂,需按说明书定时补涂。例如,DEET类驱蚊剂防护效果可持续4-8小时,但需避开眼睛、口腔和伤口;儿童应选择浓度低于30%的产品,孕妇避免使用含OLE的驱蚊剂。

       3. 安装防蚊设施

       居家环境中,纱窗、纱门和蚊帐是基础防护工具。北京市疾控中心指出,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本地主要传播媒介,其吸血高峰与人类活动时间高度重叠,因此睡前检查蚊帐密封性、安装纱窗可有效阻断叮咬。

       4. 避免高风险区域

       减少在树荫、草丛、竹林和积水地等蚊虫孳生场所停留。例如,广东省疾控中心提醒,建筑工地积水坑、废弃轮胎和花盆托盘是白纹伊蚊的典型孳生地,需远离此类环境。

二、环境治理:

       1. 定期清理积水容器

       蚊虫生命周期中,水体是关键繁殖场所。家庭需每周清理一次以下物品:

       闲置容器:倒置或遮盖盆、罐、桶、缸,避免积水;

       功能性容器:水缸、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缓释剂;

       植物容器:水养植物(如富贵竹)每周换水并清洗根部,宠物饮水碗每日更换。

       2. 疏通排水系统

        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天台排水槽的淤塞,保持水流畅通。例如,广州市疾控中心在疫情高发期组织社区填平洼地,减少静水区域,显著降低蚊虫密度。

        3. 垃圾分类管理

        废弃瓶罐、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易形成小型积水容器,需妥善处理。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中,社区通过“垃圾分类+定时清运”模式,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4. 生物与化学灭蚊

       生物防治:在大型水体中投放苏云金杆菌(Bti)或鱼苗,通过生态链控制蚊幼虫;

       化学防治:社区统一喷洒双硫磷等杀虫剂,或使用电蚊拍、灭蚊灯辅助灭蚊。

三、社区行动:

       1. 疫情监测与应急响应

       疾控部门需建立蚊媒密度监测网络,定期调查伊蚊种类、季节消长和抗药性。例如,云南省在疫点周边100米范围内开展布雷图指数(蚊幼虫密度指标)调查,若指数超过5,立即启动紧急喷药和孳生地清除工作。

       2. 病例管理与隔离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后,需在24小时内上报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

       患者隔离:病毒血症期(发病后5天内)使用蚊帐或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后传播病毒;

        疫点处理:对病例居所及周边环境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并清除孳生地。

        3. 公众健康宣教

       通过社区讲座、媒体宣传普及预防知识:

       高发地区警示:旅游部门向前往东南亚、非洲的游客发放防蚊手册,强调入境后2周内仍需防蚊;

        症状识别教育:指导公众识别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典型症状,出现疑似病例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4. 爱国卫生运动

       组织社区定期开展“翻盆倒罐”行动,动员居民共同清理积水容器。例如,广州市某社区通 过“邻里监督+积分奖励”机制,使居民参与率提升至90%,蚊媒密度下降60%。

四、特殊场景防护:

      1. 旅行前准备

       信息查询:通过国家卫健委或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了解目的地疫情;

       物资携带:准备驱蚊剂、蚊帐和长袖衣物,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可考虑推迟行程;

       住宿选择:优先入住配备纱窗纱门的酒店,避免露营或居住简易房屋。

      2. 旅行中防护

      活动时间:避开蚊虫活跃高峰,减少户外停留;

      饮食注意:避免在户外晾晒衣物,防止蚊虫产卵。

      3. 旅行后监测

       入境后2周内持续防蚊,并密切关注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例如,北京市疾控中心曾通过入境旅客主动申报,成功阻断多起输入性疫情。

       4. 疫情暴发期应对

       社区封闭管理:疫点周边区域限制人员流动,减少跨区传播风险;

       大规模灭蚊:采用无人机喷洒或热雾剂,快速降低成蚊密度;

       症状监测:对密切接触者开展体温和关节痛筛查,早发现早隔离。

       Tips:基孔肯雅病毒的预防需构建“个人-家庭-社区-政府”四级防护体系:个人通过穿着防护、使用驱蚊剂和避免高风险区域降低感染概率;家庭通过清理积水和安装防蚊设施切断传播链;社区通过监测、宣教和联防联控形成防护网络;政府通过疫情通报和资源调配保障防控效率。尽管尚无疫苗,但科学防控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守护公众健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