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通报发布时,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所幸均为轻症病例。
这一消息再次将“花蚊子”——也就是伊蚊,推至公众视野前沿。
作为自然界中的“疾病传播者”,伊蚊的危害远不止基孔肯雅热一种,其携带的多种病原体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潜在隐患。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
感染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以及被称为“断骨热”的关节剧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疹。虽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此次顺德疫情的发生,正是伊蚊在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地人群间充当“传播桥梁”的结果,也暴露出蚊媒疾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防控挑战。
伊蚊之所以被称为“危险蚊种”,源于其广泛的分布范围和强大的传病能力。
常见的白纹伊蚊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如今已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在我国各省市均有分布。
今天早上我去楼下拿快递,只不过在驿站停留了短短二三分钟,就被一个花蚊子咬了。当时我感觉小腿好痒,低头一看,一个花蚊子正在叮咬我的左小腿外侧,肚子已经吸饱了血,可是它还在贪婪地吸。我当即给它一巴掌,拍得伊蚊粉身碎骨,弄得我腿上、手上一摊血。被叮咬处奇痒难耐,使劲挠都不解痒,痒得我心慌意乱。想到伊蚊已经在广东顺德造成了疫情,我还有一个快递都等不及翻找了,立即回家在花蚊子叮咬处拔罐,将其毒素全部拔出来,否则会瘙痒好几天,一旦把皮肤抓破了,还有可能导致感染。
我之所以这么匆匆忙忙赶回家拔罐,是因为花蚊子对我造成的伤害现在还在。
前几天去西湖赏荷花,因为高温40度,所以穿的短袖短裤,结果手脚都被花蚊子叮咬了。由于出门没带拔罐器,没有及时把毒素拔出来,奇痒难耐,皮肤抓破都不解痒。几天过去了,腿上、手上那些被叮咬的红包还时不时在发痒。昨天发现右手腕叮咬处化脓了,赶紧做了排毒拔脓处理,到今天红肿还没完全消。花蚊子不仅偏爱叮咬人类,还习惯在小型积水处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瓶罐罐罐等处产卵,适应力极强,尤其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繁殖速度更是惊人。
除了基孔肯雅热,伊蚊还能传播多种致命疾病。登革热便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感染后会出现高热、肌肉与关节疼痛,严重时可引发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死亡率较高。
寨卡病毒病则对孕妇威胁极大,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出生缺陷,尽管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但其对下一代的危害令人警惕。
此外,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地区的黄热病,也可通过伊蚊传播,发病后会出现发热、黄疸、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面对伊蚊及其传播的疾病,防控的核心在于“切断传播链”。
从源头来说,清理积水是消灭蚊虫孳生的关键。因为蚊子繁殖离不开水,蚊子的幼虫必须生活在水里。
居民应定期检查家中及周边环境,及时清空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饮料瓶等容器中的积水,保持阳台、院落干燥。
对于无法清理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幼药剂,阻止蚊虫幼虫孑孓的生长。
阳台上、院子里有睡莲等水生植物者,要在水缸里养几条泥鳅,泥鳅喜欢吃孑孓。
在个人防护方面,外出时记得携带避蚊剂,尤其要避开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的时段,尽量穿长袖长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家有婴幼儿者还应该安装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此次顺德基孔肯雅热疫情虽暂未出现重症,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蚊媒疾病的防控没有“旁观者”。
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境外输入性蚊媒疾病的风险持续存在,而伊蚊的广泛分布又为疾病传播提供了天然条件。唯有每个人都参与到防蚊灭蚊的行动中,从清理一处积水、做好一次防护开始,才能构筑起抵御蚊媒疾病的坚固防线,让“花蚊子”无处遁形,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