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身份证
时长:107分钟
类型:爵士/乐团/剧情
地点:美国,纽约,某音乐学院
简短概括:固执的爵士乐鼓手Andrew遭遇魔鬼指挥Flemish,受其暴力冷血的训练方式。隐忍爆发对抗最终互相成就。讲述了两个对爵士乐有狂热追求的音乐疯子“相爱相杀”的故事。
主题表达:“你看吧!再偏执点儿再变态点儿,兴许你就成顶级了。”
主线上的七场戏:
1、排练室被相中
2、第一堂课被打脸
3、第一次演出误打误撞成为核心鼓手
4、核心地位受挑战。三选一。
5、第二次演出愤怒爆发。报复Flemish,两败俱伤。
6、酒吧偶遇。
7、牛逼哄哄的第三次演出。
3条副线:
1、女朋友
2、家庭聚会
3、Andrew原先的乐团
问题:
1、从影片开头的第一场戏到最后一场纽约音乐厅的表演。是如何发展的?
2、影片的高潮是第二次演出还是第三次演出?
3、为什么不停在第五场戏?
4、三条副线的意义?
讨论:乐谱是谁拿走的。
01
首先回答三条副线的作用——立人物,把Andrew立起来。为什么?因为电影表达(见上文斜体)。Andrew和Flemish的对手戏,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主要让观众建立起Flemish的魔鬼形象,Andrew在这段关系里是处于受害者位置的——一个被强势老师折磨侮辱的大一新生。这是一个很片面单薄的形象。所以,设置了三条副线。
这里其实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电影不停在第二次演出?因为如果停在爆发冲突后两败俱伤的戏上,那么这部片子就变成了比较俗套的底层人民推翻暴君统治的撒狗血戏码了,这不是导演的目的。
有了家人朋友的戏份来塑造Andrew的立体形象,有了纽约音乐厅开挂的那场戏,有了最后的两人相视一笑,完美配合。主题就跳脱出了表层的批判。表达了导演关于“成功”的一点感受——“无需圣人化世俗评价体系里成功的人,他们或许就是要比常人更自私些,更偏执更没有人情味,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牺牲所有人的狠劲儿,所以他们成功了。”
那么,三条副线是如何立起人物的?
女朋友的戏有三场,表白约会分手。倒是来得干净利落。稍微注意这三场戏发生的时间节点:被Flemish钦点进入乐团,成为核心鼓手,核心鼓手位置不保。分手那场戏,Andrews虽然开门见山一气呵成像背书似的说了自己要分手的理由,好像自己还挺有道理的——对你对我都挺好。女孩立马被激怒了,她的台词就代表了通常情况下人们对Andrew的看法:自私,变态。
然后是家庭聚会,发生在误打误撞成为核心后。晚餐上的口角让观众看到其实Andrew也挺偏执,孤僻(在pizza店约会那场戏也有交代他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太喜欢他但他也无所谓了只要把鼓打好就行)。额外提一点,第一次演出后的第一堂课上,魔鬼老师把以前的核心赶下去,认Andrew为核心,他当时的笑说明他真的是一个不太顾及别人感受的人,眼里只有自己的目标。和Flemish一样。
再就是电影刚开始没多久Andrew还在原先的乐团上课那场戏,点明Andrew并不是天赋异禀的人设。有了这个前提,你再看他后来对自己那么狠,练得走火入魔用冰镇伤口的那几场戏,还有在纽约音乐厅主导整个乐队带来的完美演出。如果把他这个人打鼓的经历单拎出来,主题也和整个片子的主题是吻合的。这部电影没有一场戏是废的。
02
再回到第一个问题:从第一场戏到最后一场戏,如何发展的?
框架由事件组成,事件服务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则依赖事件的排列组合,继而推动剧情来表现主题。这是基本意识。
但我想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影片的高潮应该是第二场演出。为什么?除去第二场和第三场演出在时间轴上的布置外,还有个原因:这场戏之前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都是在为其服务,不论情绪的变化剧情的推进都是以这场戏为导向的。所以第二次演出时Andrew情绪的爆发,发生的冲突。动机非常充足,非常流畅。就像唱高音时,气息早就存好,声音的位置也已就位,然后你毫无知觉的将胸腔共鸣平滑过渡到鼻腔甚至唱出完美头声一样。一切是那么浑然天成,毫无突兀之感。
那么怎么个充足法?也就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从第一场戏到最后一场戏,分成两层来回答。
第一层:排练室被相中(第一场戏)到第二次演出。
第二层:第二次演出爆发冲突两败俱伤后到最后一场戏。
1) 第一层的发展,以第二次演出爆发冲突的影片高潮为目标。
要先明确的一点是,高潮的冲突需要什么条件。一情绪上的,忍耐愤怒的极限。二行为上的,为什么第二次演出就非得要上不可了?
第一点情绪的积蓄是通过三轮得到肯定再被打脸的套路+副线里和家人女友的关系破裂达到的。
第二点行为上的动机是由第一次演出的结果和周围关系的破裂造成的。
具体来说。
情绪积蓄第一轮,发生在被选中后的第一堂课。这一轮的打脸可是实实在在的打脸。看着都挺羞辱的。
Flemish先是杀鸡给猴看似的给了Andrew一个下马威,然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扮成还挺像那么一回事儿的温柔长者形象,给Andrew错觉—“对其他人都挺凶的吧,就对我轻言细语。”结果,一上课就扔椅子,甩耳刮子,还把课间你告诉他的单亲的事儿拿来辱骂你。
这不死心。
再来一轮,发生在家庭晚餐上的口角之后。核心位置都还没坐热呢,刚刚炫耀回来,核心位置就莫名其妙的没有了,像当初莫名其妙的当上核心一样。Flemish告诉他要当核心自己挣去。接着就回去折磨自己了——练鼓的血光镜头。
还没死心。
第三轮,通宵三进一的团内鼓手选拔。又是血光冲天的。好不容易挣回了鼓手。而且这场戏之前是分手戏,家庭晚餐那场戏也交待了。也就是说,到这里为止,他已经自己切断了周围本就不多的情感联系,把自己置于一个不成功就毁灭的境况。再加上之前第一次演出的时候自己得来的核心鼓手位置,他知道易来也易丢,他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这是行为上的动机。所以他疯了似的要坐在核心鼓手的位置上。最后点燃情绪的导火索,就是Flemish对他说你玩儿完了。所以他爆发,在舞台上对Flemish大打出手。
2) 第二层:两败俱伤归于平静到最后一场戏。当然是以最后一场戏为导向的。
将最后半小时的戏梳理一遍:酒吧偶遇,Flemish临时起意要报复Andrew,邀请他参与顶级演出,却给他一份和当天演奏曲目不一样的谱子,Andrew反被激起战斗欲奋力反击,最后演出大获成功。
由于之前的人物塑造已经完成,所以,只需要他俩相遇,后面的事情就是水到渠成。可以是酒吧偶遇,也可以在大街上,音乐厅,超级市场等等,创造一个相遇的场景即可。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开篇的讨论:乐谱是谁拿走的?我倾向于认为是清洁工当垃圾收走的。
如前所述,这部电影当真没有一场戏是废的。节奏紧凑,层次分明,有章可循目标清晰。我喜欢这部电影,以上是我喜欢的原因。
后记:爆裂鼓手(Whiplish)在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荣获最高荣誉评审团奖和观众选择奖。圣丹斯电影节—独立制片电影节中的一哥,专为还没什么名气的电影人和影片设立(中国有个类似的——FIRST影展)。新锐导演的跳板,好莱坞的人力资源库。通过这块跳板,这位85年生的年轻导演获得好莱坞主流认可,随即将集结更多的资源人力拍摄他的第二部显然更大场面的长篇作品《lalaland》。导演把在爆裂鼓手里一笔带过的爱情观提拎出来拍成了这部包裹在爱情片外衣下的反爱情电影。之所以这么说,如果你已经看过爆裂鼓手并且还记得的话,咖啡馆Andrew主动提出分手的那场戏,发生在男主核心鼓手的位置被康奈尔取代,Flemish告诉他你要自己挣回来之后。Andrew的台词直接说出来的——我的爱情要让位于个人实现。《lalaland》里的爱情观也是一脉相承的。除此之外当然还少不了他热爱的爵士乐。
下期见。(Ps:ab被团灭后,我是用网页搜的某个没听过的播放平台来看,画质还不错。或者移步迅雷百度云试试。气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