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操场上孩子们在玩。
一个女孩跑过来:"阿姨,笑笑不和我玩。"(笑笑是女儿的乳名)
我:"你想让我叫她跟你玩,是吗?"
小女孩没有回答。
接着问:"那我可以做些什么帮助你?"
女孩说:"你把她叫过来骂一顿吧。"
"这样呀,可是我不想这样做,骂她只会让她不喜欢你。我们还能想别的办法吗?"我委婉的拒绝了小女孩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心里有了个大胆的推测---被骂,是小女孩做错事在家常受到的教育方式。于是,她自然习得了这样的思维和处事模式。
如果,家长在孩子做错事后,懂得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就不会第一时间想着责骂,而是去聆听,然后引导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于孩子表达出的情绪,也能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阿姨,你旁边的是什么?"女孩看到了我身边未拆封的蛋糕,转移了话题。
"哦,是蛋糕。"
"是什么蛋糕?"
"是我给笑笑准备的小糕点。"
"她又不过生日,干嘛给她买蛋糕?我过生日才吃蛋糕。"
一会,女孩又问:"这是什么蛋糕?"
我读懂了女孩的小小心思。只是之前说过是买给女儿的,所以,我不能擅自做主的拿出来分享,这是界限。
把女儿叫过来轻声询问:"你的蛋糕,愿意分享吗?" 她说:"妈妈,我不愿意。"于是,我尊重了她的选择。
对于眼前的小女孩,我有一份心疼。我知道她内心有需要去安抚的地方。只是,我不想以她希望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1. 孩子们之间有矛盾是自然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去解决,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处理过程中,家长需要学习的是后退一步,给孩子们的自我成长留出空间。过早过多的介入或者干涉,只能削弱孩子自身的力量。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父母是万能的,有任何事都依赖父母站出来摆平。这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百害而无益。
2.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框架。谁说蛋糕只能过生日吃一次?孩子长久被抑制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匮乏。而这种匮乏感会在心灵留下一生的阴影。我猜想,女孩的家长可能因为女孩胖,所以严格控制着她的饮食。只是,如果选择权在女孩自己手中,她是更愿意当个快乐的小胖妞,还是见什么都眼馋的小馋妹?真正不能接受肥胖的到底是谁?
3.孩子在操场上和小伙伴玩时,我会习惯的拿本书来阅读。小女孩过来后,不断的打断我,你看什么呀?你为什么还要在书上画线呀?……我会礼貌的停下来回答她的好奇。只是,我会教育我的孩子,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前提是不打扰别人工作或生活为基础,这是次序。
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帮助孩子打磨成一块美玉,则考量着工匠家长的手艺。
工匠,需要怎样的精神呢?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也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质去发现和欣赏他们独特的美;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断去完善、提升自我,以应对孩子不同年龄的成长特点;当家长的爱足够包容、宽广,孩子最本质的生命之光才能透射出光芒。
原创作者:胡茗雁
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国际ICF认证教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远见家庭教育Feva认证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