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和吝啬,是危险的缺点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或者吝啬,那也就不值一提了。”
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周礼》是周公制定的。
孔子在赞美某个人时,常常会拿周公来进行比照。孔子说,一个人纵使有周公的才华和能力,但倘若他存在骄傲和吝啬这两个缺点,那么哪怕他其他的优点再多,也“不足观也”。这个人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所有的能力皆不值一提。
对于一个人才来讲,假如出现骄和吝这两个特征,他就算能力再强,在孔子这儿也会被全盘否定掉。
骄和吝这两个缺点是难以判断的,因为他们的尺度很难拿捏。比如,自信是好的品质,但自信过头就容易变成骄;有底线、有棱角也是好的,但也容易被误会成吝。
骄是爱名,吝是爱物。爱名和爱物,其实就是贪。贪会带来嗔、痴,带来大量的痛苦。
无论是爱名还是爱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骄是精神上的,吝是物质上的。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以自我为中心,他即便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整个人生的大逻辑会错乱。最后有可能会成为像王莽那样的人,王莽有着比肩周公的才华,大家甚至认为他是儒家的接续者,是圣人。但他后来实行新政,把整个国家折腾的一踏糊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自我非常强大,既要名又要物,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
能够做到无我,这是圣人的气度。哪怕我们无法达到这个境界,也可以试着从过度关注自我的陷阱中跳出来。当你考虑社会的价值之后,也许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求学之道,是心无旁骛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学习了三年,还继续致力于求学而不是急着找工作,这样的人才很难得啊。”
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
“谷”是俸禄,古代发工资一般是按照谷米来计算,称为禄米。第一种解释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跟着我整整学了三年,还没有混成公务员,没有吃上饭,这种人太少见了。
这种解释完全就不是孔子的风格。
第二种解释是,如果守道好学,心无旁骛,一门心思的学习了三年而没有去钻研、想办法赚钱,这种人才难得。这种解释更合理。
在《论语•公冶长》中,曾经讲到“子使漆雕开仕”,孔子希望漆雕开去当公务员,为稻粱谋。漆雕开说:我现在还不行,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我应该再修炼一下。孔子大为赞赏,说好样的,可以看出,因为漆雕开没有着急去挣俸禄,孔子很高兴!
这样,这两个内容就应和起来了。我们先前也提到,在孔子时代,儒生是一种职业,既有君子儒,也有小人儒。将儒学当成一门赚钱的手艺,以给人写信,替人操办红白喜事,站在婚丧嫁娶的场合进行宣礼,叫小人儒。
孔子希望大家君子儒,即以天下为己任,抱持推行仁政的理想。
其实在当时,跟随他学习儒生之礼的很多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就是找工作。希望学个两三年,被推荐到一个好的去处,挣点钱。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守道好学、心无旁骛,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孔子并没有否定小人儒的价值,也没有认为求学之后去当官、挣俸禄不好。孔子只是说,那种愿意坚守自己求道的初衷,一心向学的行为和态度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