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五十而知天命。可刚刚迈过二十岁这道坎的我却开始担心死亡这件事,这份担心的对象是我的父母,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可笑,可我想严肃地对你说,父母的年龄是我们的一倍多,这一倍的距离会改变身体的机能,会面临无数突发的疾病,它比你想象得还要复杂,可是在此之前我似乎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死亡之前如何面对衰老才是更需要解决的事。
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正是由《最好的告别》阿图·葛文德作书提出的,在书里你会看到三个方面:1、老人明白自身衰老会给亲人造成困扰,可他们最需要的还是亲人间的理解和关爱;2、当疾病来袭,病人不仅需要调整心态,还需要来自亲人强有力的支持和理解以及医生正确的对待方式;3、你会发现医学从一开始就有局限性的,医生与所有人是一样需要面对死亡和衰老这两个问题,与所有人一样需要勇气去面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克林顿竞选总统期间,此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在哈佛医学院就读时就成为了卫生保健部的一员,在克林顿成为总统之后,那年的他才27岁便成为了克林顿政府最年轻的卫生医疗政策高级顾问。除了医术精湛,他在写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不仅在06年获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09年阿图在《纽约客》发表了一篇讨论医疗费用问题的文章,更成为了奥巴马医改的关键之笔。
衰老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人类必然经历的生长趋势,当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时,却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衰老这个前提。
在《最好的告别》中阿图·葛文德首先提到了他妻子的祖母和他的祖父那个时代,在他祖父家中,因为地域原因,老人的位置一直处于被受尊重,并受到众多子女照顾,他得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到死。但在他妻子的祖母家中,因为身处经济发达的美国,子女对待衰老的父母的思维和方式开始改变,特别是当父母在无法独自生活时,大多数的子女会想到把他们送到更适合更专业的机构——疗老院照顾,可他们往往忘记普通人可以承担的能力范围内的养老院的性质是:无意了解老人关心的事和他们丧失了什么。
这是需要所有人都要提前去想的事:当你老了以后,是否愿意丧失自己的隐私和控制生活的能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换位思考一下,你的父母他们也同样不愿意。
疗老院绝对不是他们的最终归属。因为疗老院只能避免老人生病,却无法给予他们温暖,而老人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保障,还需要依旧作为独立个体拥有独立的空间、本应由的尊严、亲人的照顾和保护。
最初有这种认识的人们为此做出的改变在书中被多次提到,他们想要并成功建立了一个可以提供给老人独立空间,不强迫他们吃配套的营养套餐,允许他们做自己想要的疗养院,不需因生活需要帮助而牺牲个人的自主性。
而这种做法不被医学认可,因为在不以“保护 ”名义去看护这些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的老人而言,这是绝对不正确的做法,但出人意料的是,那些住进这些特别的疗养院的老人们比住在那些时刻被看护的疗养院中死亡率下降了15%。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虽然不符合医学中科学地处理方式,但它却更富有人性,而作为医生的阿图向我们展示的是作为医生时在看到中去自省对于老人们最真正在意的事,以及该怎样安抚这种不可抗拒的丧失。
当我们真正学会如何去妥帖对待衰老时,我们的成长会比自己想象得更加迅速,而当再面对死亡时,这份经历会变成我们的铠甲,帮助我们抵御那些无形的伤害,保护我们的同时,也在保护其他人。
而最能体现的时刻便是突然而至的疾病,它的到来可以瞬间毁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但相反的,它会使这个人、这个家变得更加牢固、坚强。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写了自己遇到的病人、自己的父亲,他们一样因为疾病而痛苦不堪,但因为个体的差异而选择不同。医生为此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人因为留恋世间而通过医学强制治愈,反而更早离开人世,有人因为明确自己的想法不愿被病受累而顺其自然,也有人无法坦然接受死亡,却仍然无法得偿所愿。
这是再真实不过的描述,将人的懦弱、胆怯、勇气、豁达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你会发现即使是作为医生的阿图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面对病人的痛苦,一样不愿忍视,面对亲人的离开,一样痛苦不堪,尽管在这些叙述中你会发现有些医生、病人他们罔顾常理,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可我觉得正是这部分的存在让我们学会去珍惜、尊重生命的价值。
这也是阿图·葛文德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局,正如我们的生命会走到终点,这一个结局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相信在来时的路上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是生命的无法重复性告诫我们每一步需要谨慎思考,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欺骗自己,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命运又比你想象的还要调皮,对于必经或意外事暂可不比深思,反倒应该去好好反思这条人生长河的驶向,因为在抵达终点时我们亦然可以安心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