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的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人》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又有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丑陋的中年妇女》,相对而生,道出了中年男人和妇女的面临的中年危机的内心声音。
如何避免成油腻中年猥琐男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不要成为一个胖子
第二,不要停止学习
第三,不要呆着不动
第四,不要当众谈性(除非你是色情书作家)
第五,不要追忆从前(哪怕你是老将军)
第六,不要教育晚辈
第七,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第八,不要停止购物
第九,不要脏兮兮
第十,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同样罗列一下有关妇女文章的建议:
第一,不要让体重超标
第二,不要停止学习和阅读
第三,不要放弃成长
第四,不要只谈论钱和孩子
第五,不要催生,催婚,不要热衷做媒
第六,不要骂别的女人妖精,不要骂小三,不要骂婆婆
第七,停止抱怨
第八,你要学会扔东西和买东西
第九,认识新朋友,不拒绝和异性交往
第十,忘记年龄,不要给自己设限
第十一,只管修炼好自己,把伴侣当成普通朋友那样欣赏优点,平等交流
第十二,让自己成为有趣的、可爱的,内心大女人的小女人
(为什么女人的要求要比男人多出两条呢?看来做出色的女人明显更困难吧)
这两篇文章激起人群的种种反应,有的觉得自己莫名躺枪,引发了危机意识;有的愤愤不平,发朋友圈,说自己胖怎么了,碍谁的事了;有的怨声载道,觉得时间是把杀猪刀,怎么自己也变成了以前讨厌的样子……
文章能迅速蹿红,正因为对号入座成功的中年人们,对自己也并不满意。自己过的不满意,就努力去改,做更好的自己,犯不着为别人下的定义,别人写的文章生气啊。
所以,文章真正击中的,不是胖子,不是不学无术的人,而是那些忧心忡忡,承受压力,焦虑不堪,内心脆弱的中年人。
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油腻和丑陋,而是——焦虑。
正因为焦虑,才会格外敏感,易怒,脆弱,痛苦。
人到中年,不长高,只长肉。职务,职称想升却难于上青天;血压,血脂却任性地哗哗向上跑。
上有老,而老人渐入暮年,不再能帮着忙活,不断有病痛,自顾不暇,你得去探望,陪护,花钱花时间。
下有小,花在老人身上的时间精力,就不值一谈了,家里的孩子才是个折磨人的讨债鬼。
上幼儿园只是砸点钱,上学后,苦儿历险记正式开拍。
成绩好点的,会发现一山还比一山高,一入提高班深似海,当排名不再稳如泰山时,便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
成绩差点的,更让人不省心,提高无门,老师找谈话,感觉自己和好生家长已经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不管自己其他方面如何,一提到孩子,便如同吞了个冰疙瘩,心里单曲回放:苦菜花儿开,满地黄……
看看,前段时间陪读妈妈们网上发的感叹,就知道,现在当家长实在不是什么好活,那就是生活对自己最大的考验和惩罚。
所以作为家长,很容易焦虑。
中年人作为家里的中流砥柱,不谈伟大的事业,挣钱上班是必须的,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家老小吃啥喝啥?能好好的吃吃喝喝,上课补习,幸福地油腻着就应该知足了。
如今竞争激烈,很少有绝对稳定的职业。虽说每个单位的boss都是为不停地折腾人而存在着的,但是能够有钱拿,加个班都应该快乐的哼着小曲。
中年人在职场经验有余,拖家带口、身体疲惫,战斗力却明显不足。感觉每天面对的都是苟且,诗和远方已经不会属于自己了。
所以,中年上班族更容易焦虑。
全职太太,没有经济来源,想想新婚姻法,看看这么多恶斗小三的故事,照照镜子,发现青春余额不足,想不焦虑都难。
然后,想要却孩子没有的焦虑,每天早晚高峰死堵在路上的焦虑……诸多焦虑引发抱怨不满,造成戾气过重,矛盾更多。
“不要怎样”,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真的是一种不良心理暗示,它很容易让人进入更糟糕的状态。
还一写就十来条,这本身就带着一种不满、埋怨和鄙夷的色彩,并没有宽和豁达的接纳之心。人家胖也没吃你家粮食;人家谈啥,你可以选择不听;人家低俗,你就不和这人交朋友啊。
这种文章让人看完,即使发现与自己有关的很少,如释重负,但也不会获得太多正能量。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停下来反思,怎样活得更快乐、轻松。
在不能改变压力的情况下,安慰自己,想些美好的事,培养个小爱好,找个烂兄烂弟聚聚,或难得偷个懒犒劳自己一下。
中年人活得挺不容易了,我们若安好,便是晴天。
为了健康,是要抽空多锻炼,但是做个开心的胖子也挺好;能静心读书是好事,但是追追剧能让自己愉快也不错;会闭嘴,要反思自己是重要的,但是难得闺蜜聚在一起大吐槽,感觉身心更舒畅不是更美妙吗?
不要介意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安安稳稳过自己的日子,少一点焦虑,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