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竞争预演激烈的社会,很多人都想从小培养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与活动,不想让其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很多事情早已定格。比如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大致的阶层与未来的生活圈子,因为我们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龙生龙凤生凤,说的就是父母的基因、教育背景、职业背景、人脉资源、家风、格局等因素决定了孩子起跑的高度与长度,以及这个家族未来的趋势。
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
加之受文化氛围影响,好的家庭甚至宝贝三个月就开始了磨耳朵的早教,所以说有的孩子在娘胎里还没出生就比别人领先一步接受好的教育。
有的孩子先天IQ高,有的EQ高,还有的不仅IQ、EQ都高,还含着金钥匙出生。
我们熟知的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其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发现不爱课堂学习,对遥控器,电脑非常热爱。于是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并附上一本编程之类的书籍供他“玩耍”。没想到小扎克想着迷了一样可以玩得非常“疯狂”,甚至自学编程解码。父亲看到他的兴趣爱好后特意聘请来电脑软件开发工程师给其作指导。
小扎克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学习,按照设想建立了一个链接窗口,一家人对着电脑在家就可相互聊天。原本只是好玩,方便家人之间的沟通,没想到越聊越有趣,演变发展成后面的Facebook。
可见,父母在孩子成才方面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
好的教育一定拼爹,父亲的眼界与格局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也许大多数人会说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金钱去聘请私教自由授课,也没有像股神巴菲特一样有个国会议员的父亲,有取之不竭的资源。
在这个拼爹妈的时代,如果拼不过别人家的爹妈,那就请给孩子好的教养、好的性格、好的品格,好的教育氛围,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说到这个,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先生的育儿之道。
梁家一门三院士的教子良方,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梁启超的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有自己的成就,与他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梁先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戍变法领袖人物。
即使日常繁忙,子女不在身边也会通过家书与子女沟通。
梁家的家风家训中要求45度做人:像鞠躬一样谦卑低调,踏实做人。
90度做事:顾名思义垂直而行,公平、公正无私、光明磊落。
180度处世:像水平线一样,守住底线有原则。如孟子写的那样“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梁秋实评价梁启超先生是学问第一,道德人品第一的一代大师。
正是这样一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父亲,对其子女成长影响深远。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育儿先育己。
去年热议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中直击中国教育的痛点,简直就是现实版的中国教育现状。
电影中父母为了把子女送到说英语的私立学校,因为在印度英语就代表着更高的一个阶层。就如在英国,传统的伦敦腔才是真正的贵族之音。谈吐就像身份证一样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四川的一所幼儿园,小孩择友玩耍时,有英文名的小宝贝不喜欢与没有英文名的同学交往。
这仅仅是学前班啊,小孩子之间就拉开竞争的序幕。
更不说小学时,穷人的孩子在玩泥沙,起点高的父母已经让子女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
为了不浪费时间,条件优越的父母,甚至让孩子坐在房车里去上学,路途中请私教完成指导。
中学时,富家子弟在各国常青藤游学,夏令营,考察学校为下一步作准备时,没实力的父母最多带孩子各游乐场转转。
富人与穷人子女的教育成就之间几乎有成倍的差距”,中美都一样。
哈佛前校长萨默斯点出一条发现:从婴幼时期到小学六年级,美国中上阶层的孩子比穷人的孩子平均多接受了6000个小时的教育和其他智力发展活动!这是美国一个教育机构综合了十多项有关调查研究总结出来的数字,其中包括父母陪读、学前教育、课外活动、暑期教育和游学等。
这一“起跑线”上就产生的巨大差距,将会伴随这些孩子的整个人生历程。
所以说无论哪个阶层,无论哪个国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