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到课文《刘胡兰》,其间有一个生字“铡”,组词“铡刀”,考虑到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这些县城孩子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东西的确不多见,他们八九岁的年纪更是没有见过。所以提前在课件上插入了好几张图片,想着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铡刀”。
课堂上,孩子们看图片的过程中,我对他们说“铡刀老师见过,我小时候去我大姨家玩,她家养了一头牛,喂牛的时候要先把草铡一下,切成小段,铡草的时候要两个人相互配合,……”说完之后,我看到孩子们发来评论
“老师,你知道的真多”,
“老师,你咋啥都见过”,
“老师,我也想看看真铡刀”
……
我突然想起来,在《西游记》里有一回“三青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中,唐僧师徒行至车迟国,与三国师斗法,用铡刀砍下人头,于是顺势给学生说到:“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里面有一回就有铡刀,砍下了孙悟空的头,今天上完课完成作业后,同学们自己去搜一搜,看一看,等下一次上课给大家讲一讲,好不好”,当即有同学表示,“下节我讲”,“下节我讲”我仿佛看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样子。搁着屏幕,也深深的感觉到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是啊,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想通的,由《刘胡兰》文中的“铡刀”引到《西游记》中的片段,激发孩子们阅读西游的内驱力,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课堂情节,学习如果都是在这样积极的求知状态下进行,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待孩子们讲西游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