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微凉,三两人闲聊。当我迈出野马分鬃第一步时,忽觉小公园里独我一人,稳稳地站立着,头领着,脖子很直,肩也是打开的,手脚配合着身体出去,心格外沉静,身格外敏感,思绪全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暂无他念。那是我刚从武汉回上海的第一次练拳。环境易忘,感受难忘。
师父曾说“身有所感心才有所悟”,练功一定要有感悟,没有感悟则没有进步,若日日有感悟,那练拳于己而言则为享受了。那天早上寻到不鸣不飞亭,登上台阶,看到了发文师兄正在练拳,“中正、平和、轻微、淡远”,旁人不忍轻易打扰,这种状态便是享受的。我也是为了来找这种享受的感觉的:
(一)立身中正。这次发现自己对含胸拔背理解有误,以至于肩和胸窝住了还以为自己很对,这样气容易憋住。调整:从整个身体的角度去调,找到坐下去的感觉,这时胯部两边的筋应该是软的,同时腰和命门处应该是放平的,肩和胸就可以自然地打开,那么脖子就可以放正,头往后靠,下巴往里收。从下而上,整个身体放松调整好了,才更容易调整好局部,反之,则难以达到效果且不自然不持久。
(二)用意不用力。练习时间略长,练完休息就觉得两肩、两胯、两膝非常酸痛,这时继续练下去,会更容易放下,练起来用的力减少许多。所以酸痛是因为太多用力。调整:手领、肘沉、肩松了,其实不需要用力就可以转过去;野马分鬃时,手、胳膊和腿不需要用力去配合,是身体带动手、胳膊和腿整个压到另一边去。最明显地知道自己是否在用力,就是推手了,与冠豪师兄推手时,经常是越推越用力、越推越酸,总觉得是对方在用力,其实就像李振师兄说的,两个人能吵起来肯定不是一方不饶人,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另外,李振师兄也说,如果用力去推是很难感知到对方的,需要用意才可以慢慢体会对方。关于我自己推手,德川师兄有说我的进攻性比较强,猛但不聪明,易落入对方的陷阱,这种属于“一厢情愿”,在推手中想进攻,必须采用“两情相悦”,即找对方的意薄弱的地方,顺着对方用力的方向去引。孟子也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顺势而为是智慧,也是功夫。这也是需要思维上的转变。所以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帮助自己的身体,更多的是思维上的转变,增慧开悟,修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有所畏,才有所成,有所畏,才有心安。我有想过为什么没有毅力的自己现在可以做到每天练太极,肯定是它给我带来了什么,而这个东西是我曾经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我之前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变得更好,要学习什么技能,要多看书,多加班,多参加培训等,精力有限,身体跟不上,心却停不下来,一静就觉得焦虑。可回头想想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抓住,也抓不住。韩愈曾言“欲事立,须是心立”,太极带给我的是心安,只有心定了才能成事。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老师都太多了,而我们能碰到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法门和师父,真的很不容易,要惜缘。
周日晚上师父请大家喝茶,点拨了大家很多,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走的路是不一样的,要先接受这一点。像远收师兄去上海工作两年时间,没有回过道场,现在兜兜转转还是回来了;冠豪师兄曾每天练八个小时,但总没有感觉、进步也不大,有些灰心,而现在兜兜转转元旦回来,经过指点后再次回来,突然就进步很大,师父夸赞不已。所以接受自己跟别人走的路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那么不管绕多远只要方向对、有同行的人都能找到路。只要功夫到了,就会心花怒放:
(一)野马分鬃。发文师兄让我体会从一边压到另外一边的感觉,后脚跟着地为分界点,这时重心仍在另一只脚,重心慢慢地从一边转移到后脚跟着地的脚上,同时,手、胳膊和脚是随着整个身体一起出去的,手要放到心口的高度(我自己易偏高),这个时候是合住的。另外,跟在师兄后面练习时,师兄指出我的脚着地时易发出很大的噪声,听着心乱。后面发现是脚出去的角度不对,于我应该再往旁边去一些,做到位,脚的角度比较顺了就不会动。后面德川师兄指出说我右脚易做不到位,而左脚经常太过了。最近练习时也体会良多,做正确了之后会觉得两边的感觉差别很大。
(二)云手。发文师兄让我体会脚往上蹬的感觉,弓左边时,起来是左脚往上蹬,同时右边胯要放松,手随身体一起压到右边,而意要放在脚踩的地下,这样更能体会并做到整个身体下压而不是用力弓过去或者蹲过去。手劈下去的时候,要劈到位,于我还没劈到位就直接弓到另一边去了。而佳冀师兄指出我的右手劈下来时,被自己的感觉带偏了,总是劈到右腿后面去了,自己总以为这样才是到位的,另外,自己的身体容易歪自己还觉得是正的,其实都是自己一直抓着自己的感觉不放。师父也说要练掉身体的“我执”,当练到手和腿抬不起来、没有力气的时候,再继续往下练,就是放下了“我执”在练,这个时候练就算只有半小时也是很有效率的。另德川师兄告诉我手往上领的时候,位置可以到我肩膀的关节处,先求开展。
(三)无极桩。从下而上,两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胯放松,腰和命门处放平,肩和胸打开,脖子放正,头后靠,下巴里收,舌顶上腭,眼睛平视前方。德川师兄指出,于我头有些往左偏了,需要往右下边转一点方位才是正的。发文师兄说站好后,可让别人帮我压住肩,体会站正了之后长起来的感觉,如果是从脚上传来的劲就是对的,而我经常是在膝盖卡住了,这也是我膝盖酸痛的另一原因。
(四)游四门。(甲)起势。是整个身体松沉下去时,手随着身体送下去,再拨开,随着身体长起来,手领,再劈下去。而我一般都是手自己动的,手是手,身体是身体。虽然目前还做不到,但可以先记下来。(乙)上金刚。发文师兄告诉我,左手相当于“头”,我不会动的时候就不随便乱动,初期练习还是建议我左手先不动。这一动作后续还有捋、按、挤一系列擒拿动作,师父也说过我们的拳功是要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的。发文师兄有给我一只胳膊让我体会。(丙)捋的时候,依然维持着左手这个“头”不乱动,左手是搭在对方的肘关节上,不是抓住是搭着的,右手拿住对方手腕往前挤,左手跟着往左腿方向送;接着往后捋,右手顺势将对方的手腕拉到自己的右侧,左手搭着肘顺到右腿方向,左手随之按下去并合住。接着右手往左腿方向挤,左手相随不乱动,合住;然后右脚朝左腿方向踢,回到左边,右手往上撩,左腿胯松,沉住站稳,再放手、脚,沉下合住。(丁)单鞭准备起身时,是先将重心放到右脚边然后从右边“刷”地如封似闭起身,重心回到左脚边。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做好却很难,师父告诉我要眼毒,先要学会“看”别人练得好的是怎么练的,然后模仿着练习,再自己练给别人看,再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然后再练。
师父也说,功夫代表一切,没有功夫会胆怯,没有自信。人的整个状态也是功夫的体现。“每天不练拳,不知不觉,把积累的都丢掉了;每天练拳也是不知不觉,却在积累”,所以每天不管多忙,练拳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每日必行。
由衷地感激师父、师兄们的解惑捏架。目前需要做的是先努力提升自己,尽力帮助他人。愿下次再见,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