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多年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针对国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通俗却深刻的解析。本书名为《巨婴国》,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仍然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的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者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和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给予爱或享受爱。
目录:
1.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2.巨婴心理:共生
3.中国式好人
4. 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5.孝就是顺
6.无回应即绝境
7.从龙成为人
每个个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能量球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每个人都可以被看作一个能量泡,这个能量泡在成长中必须伸展自己,伸展就是攻击性,而攻击性是人最原始的能量。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有两种:性和攻击,然而,我们所在的各种集体,乃至社会和整体文化,都是在压抑每一个能量球的伸展。有了对能量球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巨婴心理和巨婴心理控制下的一系列问题。
为何中国式家庭模式会出现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有问题的孩子。归根到底是由家庭的原始基础所决定的。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一家庭的定海神针,那就是以爱情作为基础,而在很对家庭中这一环节是很薄弱的,原因在于:集体主义催生不了爱情,是爱情的障碍。欧洲社会,可能有这样的格局:男人是The One,女人是The Other。但中国社会,绝大多数情况下,男人和女人都是The Other,他们都不是自身,都被设计成围绕着别人转的“他者”。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爱人,就像大多数人没有从事自己的爱好一样,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每天反复,永远尝不到爱着自己所爱的人,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时的那种热情。只不过,我们的文化认可的是平淡是真,德国文化鼓励你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1.1 中国式情感模式:找妈
为何要说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婴儿在6个月前是共生期,这一时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可以用自己的意念去改变和控制,然而很多婴儿这一时期巨婴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及时成年了,但在心理上仍然是一个巨婴,因此在寻找配偶的时候其实心理上是在找妈。其实成家了也不能独立,依然是妈妈的婴儿,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处处受到妈妈的影响,不能自己拿定主意,其后果就是,会造成很多难缠的婆媳关系,永远说不明,倒不清。
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听到长辈说起,他可是个孝顺的孩子,对父母特别好,对父母的男人,以后也会是个好丈夫。然而,这种僵硬的逻辑是很有误导性的。很多情况下,他压抑了对妈妈的不满,处于孝文化的鞭策下,无法对自己的母亲发出反抗,而在结婚之后会将自己内心的“坏妈妈”投射给自己的妻子。从而将自己的能量向外伸展。
2.1 妈宝男
前面我们提到,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而在很对家庭中这一关系严重缺失,母亲没有来自父亲的足够的感情滋养,就会把希望寄托给孩子,控制不了丈夫,转过来控制孩子,因此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妈妈会说“你是我的命,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都是为你好”,其实她是在试图控制 。因为妈妈在心理上是一个巨婴,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巨婴。再加上,受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文化的毒害,女人只有通过丈夫或是孩子体现自己的存在感。最近在看《欢乐颂》时在包总母亲身上看到了这一巨婴心理。她为何总是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儿子身上,打着“我是你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口号。原因在于她有一个外面保养小三的丈夫,父亲关系感情崩溃,虽然物质上很富裕的包太太,仍然活得很不安全,因为她还是个巨婴。
3.1 中国式好人
我们的文化中极力推崇的是“为大家舍小家”,为自己考虑是自私的,是被社会主义唾弃的。因而,我们有雷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有舍弃自己家的孩子去救别人家的孩子的“伟大的母亲”。然而,他们久而久之,会变成道德僵尸,只靠道德感存在,人情味缺失。这些好人的能量都是向内塌陷的。他们都有共同的心理:需求是有罪的,为自己就是“坏人”。在很对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看到那些处处为别人考虑,舍己为人的好人在最后会不幸的得癌症。因为他们是别人公认的好人,内在的黑色能量不能向外延伸,只能内功,其结果就是伤害自己。且很对抑郁症患者也是此类原因造成的,内在能量受压抑,无法向外延伸的结果。
“找妈”“中国式好人”“妈宝男”这三类现象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本书从巨婴心理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还解释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用挺俗的语言,生活的例子引起共鸣。对类似现象的解释还有:
国人为何随处倒垃圾
中国式大家庭与回家过年
你的需求不是罪
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
我们为什么要崇拜谁
分分分,谁的命根
中国女人为什么脾气大
听话哲学中的生死绞杀
富二代为何会迷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