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一大早从梦中起来,精神疲倦又沉重,半梦半醒地想着:我今天要做什么?即使有课要上,有工作要做,有任务要完成,但是就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那么的无趣,并不晓得做这些为了什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人人都会喊,但实际上那些被诗与远方诱惑着的人们,就好比温水里的青蛙,又有多少能有勇气从安稳的生活中跳出来,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呢?若没有勇气去做,所有的坚守,行动都是空谈。
赛格林说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这句话说的很严重,好像成长就如他所说--我们在现实中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我想没那么严重,因为你听过的歌,你走过的路,你爱过的一切,将以另一种存在,如影随形地常伴在你身边。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我们只不过每天每天长大罢了。
我记得我的高中三年,每年都有写心愿挂卡的活动。前两次写了些什么,无论如何现在都无法清晰地回忆起来了。但无可否认的是,当初的情感必定是期待和真实的。也许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总是给我们留着遗憾。
那为什么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因为会遇到困难,会失去热情,会感到孤独。
遇到孤独和困难的时刻,当时觉得一切都太糟糕,但事实上我们都过来了。没什么诀窍,没什么捷径,大家都是在慢慢熬。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这样的时刻,我们才学会坦然,才能知道怎么样面对接下来可能会接踵而来的困难。我没有特效药,只是知道不能怕,未来不见得更好,但你得走过去看看才知道。
而对于孤独,村上春树有一句话:这世上肯定有某个角落,存在着能完全领会我想表达的意思的人。而我认为,练习一个人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去学会的一件事情,我们行走在这个光怪陆离里的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永远过得行云流水般,所以孤独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情。但是孤独也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对现实充满敌意抱怨,将一切归咎于现实的黑暗面,而是在经历现实的苦涩时依旧对理想怀有期待。
再看看热情,是前进的最大动力,却也是现实下的消耗品。该如何在理想和现实当中找到绝佳的平衡点,就看你如何选择。我们都曾因为某些考量,被迫把生命花在许多没有热情的事物上,也放弃了许多梦想。有些因为现实,有些因为众人眼光,而或许更多出自于──害怕自己受伤,所以不敢踏出那一步;于是你浇熄对事物的热情,站在保护自己的立场,告诉自己: 「还是算了吧……」?
正因为这些种种因素,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分界......
但是,理想与现实其实是分不开的,就像人生有时必须在“努力无用”和“务必奋斗”这两种感觉之间保持平衡,甚至“明明相信失败在所难免,却又决心非成功不可。”
蔡元培先生,后人深切感念蔡元培先生开创新教育新文化一代风气的可贵功绩,高度赞誉他的博大胸襟和高尚人格。中外研究者对这位“文化巨子”则给予更多“同情之理解蔡先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的抱负,大到济世明道,小到自己的学术志向,似乎挫折多于实现。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做成了什么,而在于他究竟试图做什么。应当说,蔡元培一生为理想所驱动,奋力引领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文明大潮之中,纵使荆棘满地仍一路前行,堪称为理想而搏击的读书人的典范。
生活中,尽管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要多远有多远,人在理想与现实间活着,要多累有多累,但心底是否永远保持一种对未来的期望,是否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永远决定着生命的底气,生命的质量。我想把曾经看过的迟子建的散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我这一部分结尾,她在阐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要多远就有多远。
最后回到我们自己,我想说:
“我们都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越长大意味着世界对你的宽容越少。
它意味着接受。
接受春风得意,接受孤独挫败,接受鲜衣怒马,接受失望彷徨。
所以请你天黑开盏灯,落雨带把伞。
难过好好哭,天亮之后请你笑着复活。
《山月记》中说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雕琢,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
成长在于接纳之后的改变
你可以目光短浅但请你拥有目标和方向
你可以置身浊世但请你心地善良
还是那句说不烂的老话:
愿你成长,愿你拥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