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星瑶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实行了公历与农历并用,但我们感念祖先的智慧,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农历生日,老一辈也爱拿我们的生日来调侃,比如四五月份生的,他们就说,要想八九月份粮满仓,四五月份必须插好秧,这时候生的人呐,一生得忙碌;如果生在七八月的猴子,他们就笑话说七八月的猴子掰包谷,掰得是热火朝天却哗哗的来哗哗的去,手里总是不多也不少。家里有八九月的龙,他们就说八九月的龙王,下雨也被骂,不下雨也要被骂,因为这时候有人要晒稻谷需要太阳,勤快的人已经开始种小麦需要雨水。比如我侄子是二月未的猪,他们就说,二三月份的猪无灾无难安心长骨架。你听听,多意思,要想来年不挨饿,四五月份插好秧,八九月份粮满仓,要想来年有肉吃,二三月份就得养小猪。我就是那只七月末的猴子,干活虽然很起劲但就是存不下东西,富不起来也饿不死。哈哈哈,说个笑话啊。
阴阳合力之后,我们有了完备立法,也就有了历史,历史历史,有历才有史。没有时间刻度的历史只是故事。
咱们中国从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七年开始,有了确切的文字纪年。从这一年开始,这片土地上每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官方正式记载,中国历史进入了可以确定的信史阶段。
而这之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文字来记录这些创世盛举,这些大事件就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所以就有了“夸父逐日”中累死的夸父,有了我们楚雄太阳历上彝族三姐妹合力托起的太阳,有了射日的后羿等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就是神话故事里一个又一个为补天而殚精竭力的女娲娘娘,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女娲的化身不计其数。
中国司天监的“女娲们”,一直在追求精确的道路上执着向前,汉武帝时期《太初历》计算出的回归年长度只比实际长80秒。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更是只差26秒。除了计算日月周期,他们还要观测最新岁星、五大行星的位置和周期。计算子午线长度、赤道长度、星空位置与地面位置的对应关系,预测日月食,为此要跨越几千公里,组织四海测验,测量中国各地的精确经纬度。
那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呢?用处就是在没有卫星遥感的年代,各地就能以中央二十四节气为基准,根据当地地理位置,精确计算出应该提前或延后若干天进行农作。这是古代的农业高科技,所以为啥要叫农历?这就是原因。
跟它们一比,欧洲古代历法就太粗糙了。传说中用了一千多年的《儒略历》,只是太阳历。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过是日跟年对齐而已。就这样一个简单要求,直到1582年,也就是我们的明朝万历十年,还没有解决,每年日期都在提前。
罗马教宗格里高利为了切换到更先进的立法,宣布这年的10月5号改成10月15号,直接粗暴地删掉10天。可能他觉得既然对不齐,把多余的日子删掉不就完了嘛?对中国人来说,日月合历的功绩绝不亚于开天辟地,对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有再造之恩!
所以,后世为了纪念,就把创造农历的先人,那些前赴后继、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科学记录千年的司天监们,塑造成了造人之神——女娲!把完善历法塑造成了补天的壮举神话传说!
这些古老的神话里,有我们天人合一的质朴理念,也充满了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绝对是浪漫与理性的极致融合!
致敬伟大的人类文明,致敬中华祖先在科学中勇追卓越的精神!!!祝愿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