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和一年级小朋友的妈妈们聊天,不同的学校教学方法和要求都不一样。
某知名公立小学,我女儿还在学拼音,他们已经教孩子听写一百个生字了。那些字笔画还挺复杂。
在教孩子识字时,还采用归类识别的方法,比如米字相关的字,眯、迷等一起教,让孩子区别学习。
天,这么小的孩子对于这些字的含义还不怎么清楚呢,就混到一起来学,是会更混淆还是会举一反三呢?
由于进度太快,集中教字,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家复习巩固,否则怎么能跟上进度!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就要他们会写这么多字,老师觉得这合适吗?
我女儿识字算是早的。上一年级前她自己基本的阅读都没有障碍了。
但她认字没有人专门去教她。就是小时候姥姥姥爷给她讲故事,幼儿画报这类的书,姥爷会用手指着给她讲。别看她只是听故事,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可比我们大人敏锐。不知不觉那些字她竟然都认识了。
有了一点认字的基础,看到字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去认一认。比如路牌,门牌,站牌等。这对孩子来说都是很有趣的事情,和学说话走路一样。
久而久之,识字量就积累起来了。之后开始自我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增加识字量。
就算有些文中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她读书时可能会读错,也可能会一带而过,都没关系,量变到质变都有个过程。
她认识字,但并不会写字。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写字,她不喜欢。因为手的力量还控制不好,写字对她来说很累,还要讲究占格、笔顺笔画标准什么的,一遇到写字的作业就头大。
相信一年级的妈妈们都有同感,孩子写字不知要使多大的力,纸一不留神就被戳个洞,连桌面都难以幸免,会留下好多小坑坑。这么用力,能不累吗!
女儿上小学后,老师从拼音教起,对于写生字的要求并不高。开学快三个月了吧,目前写的字都还是比较简单笔画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她对手的控制能力也好一些了,现在写字作业对她来说就轻松多了。
我上过她们的一节语文课。老师讲一篇课文。文章很简单,孩子们就是一遍遍的读课文。老师会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带着感情读课文。比如秋天的课文,叶子黄了,天空更蓝了,大雁南飞了之类的语句,老师会让孩子们找出课文中描写秋天的句子有哪些。课文熟悉后,再学习课文中几个简单的字。这个时候孩子们对于字就比较容易记忆了。
文字是我们语言表达所借助的符号,是工具。对于文字的理解记忆应该建立在基本的语境中。否则孤立的去认字写字,看起来好像追求速度,可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如果我们慢一点,在文章中逐渐去学习认字写字,当我们学会字的时候,有关的音形意以及词汇量都会随之增加。
还有一个好的方法。老师要求孩子们积累词汇,可以把积累的词汇记到本子上。这都不是强制性的作业。不用我提醒,女儿会自己抄一些词到本子上。可能笔顺不对,可能笔画也有错误,这都没关系,重点是她主动去写了,去积累了。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这才是高明的教育。
我不是老师,不了解专业的学校要求。但作为个人从旁观察,我觉得这所谓的名校的教学方式有些偃苗助长,而且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说绝对是摧残。我很同情这些孩子们,写这个小文也是希望能引起相关的老师和家长关注。一起更好的帮助孩子,保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