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今天跟随赵同学到同济医学院蹭了一堂陶勇医生的讲座,见到了真人版。主持人介绍陶医生奉献一生,只为天下无盲。
陶医生从自己的家乡讲到走上从医道路的初心,那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有着“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的传说,在那个“十眼九沙”的年代,看着母亲饱受沙眼病的煎熬,在医生为母亲治疗中感受到了医疗的神奇,奠定了成为一名医生的初心。
这是一个年轻人呐喊要躺平的时代,这是一个996,007内卷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处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小学生读书为了中考,中学生读书为了高考,大学生呢?好像迈入相对自由的空间,我们便没有的目标,失去了方向,得了一种叫“空心”的病。面对价值感缺失的现状,我们该怎样思考人生,怎样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且听陶医生娓娓道来。
结合自身经历,陶医生从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
第一阶段:技-逆水行舟(勤奋与坚持),当临床学子面对漫漫求学之路,唯有坚持方可冲破重重迷雾,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对于一名临床医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当一个个病患重见光明,所有的努力便都有了意义,陶医生对待每一个病人,都竭尽全力救救他的眼睛。不因身份而歧视,不因贫困而放弃。
第二阶段:艺-享受美感(敢舍与谦卑),对于35岁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的陶医生来说,当走到一定高度,不知不觉会自大自满。为了打破舒适圈,陶医生放弃周末本可以放松休闲的时间,选择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每一次科研,每一次攻关,不仅是为了SCI上论文数字的增加,也是为了每一个被判决失明患者的一丝丝希望。勇敢地帮助患者,与此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果,陶医生自豪的说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三阶段:理-内心充盈(自利与利他的平衡),从帮助一名儿童恢复视力,到动员患儿父亲为家乡小镇建设教育中心,再到目前江西省制定的复制此类教育中心1000个计划,陶医生完成了一次辐射式奉献,为更多如自己一样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小孩开阔视野建立自信。医学不是终结式的游戏,而是延续的,是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奉献。
陶医生最后谈到,作为一名暴力伤医事件的受害者,医生面临当下不太健康的医患关系,虽然依旧对施暴者不理解,明明在所有医生都放弃了治疗他眼睛的情况下,自己仍然在积极救治,他的大刀却指向了自己。虽然不原谅,但陶医生选择敢于正视苦难和悲伤,选择从医学的内窥镜中窥见人生,窥见价值,窥见快乐!
听完陶医生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像个逃兵。本科时学的临床,但在实习后,不知是想逃避无休无止的科研、没日没夜的住陪,还是因为在住院部经历了一场“大场面”(患者家属无理取闹后将椅子抡向医生办公室)之后的心有余悸。毕业后我考了公务员,在一个区级卫健委从事医政医管工作,临床的医生可能更熟知医务处一些,区医政医管科就好比全区所有大小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处。在工作的这几年,遇到各式各样的医患纠纷,一方面患者医学常识普及的缺乏,另一方面法律途径维权的高成本,将医患矛盾推向高潮。也许医生的已经尽力了,在患者眼里是医疗事故;也许医生的常规检查,在患者眼里是过度医疗,医生忙于坐诊忙于手术忙于科研忙于下一个患者,医生疲于应付,患者不知所措。在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自己的意义,患者求助无门时,通过信访途径找行政部门调解,我们尽力协调医院解答患者的疑问,尽力耐心讲解医疗鉴定的流程,尽力了解患者的心声感其所感都可能化解一次矛盾,都可能减少一次医生被伤害。
陶医生说,只为天下无盲,我想不仅是指眼睛,还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