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这是被突然叫停培训机构的第三个寒假。
昨晚和朋友聊天,感叹这两年教培行业的种种艰辛。——新政策出台,教育机构成本飙升。专业财务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一切按流程走,那么没有实打实一两百万左右的流动资金就难以正常运作,因为除了需要不断投资精进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以外还得付房租和养团队。房租是大头,老师不稳定是常态,且前三年飘着不挣钱,还生死未卜,盈亏自负。多少人累死累活卖房卖车到头来却只是给房东打工。
经营成本提高那么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涨学费来维持经营。一旦到了老生流失新生增长青黄不接之时,对于机构来说就很可能因周转失灵、资金链断层而功亏一篑,无以为继;而对于学生来说就会面临退费难,重新找机构找老师不能马上适应的囧境。
教育变成生意,最终倒霉的还是学员和家长朋友。
一位友人处得知当地曾有琴行卷款几十万学费不告而别的恶劣事件不禁让我想起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超大型钢琴连锁机构——正准备上市的北京星空琴行一夜倒闭的爆炸新闻。收入一个多亿,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壮观”?殊不知,他们一年就亏损两个亿!股东之间每天上演三国演义窝里斗,最后恶性循环,只能关门大吉。而这一切皆是虚张声势,盲目追求繁花似锦的假象造成的恶果。
这样的狗血事件不胜枚举。
因为一对一的艺术小课教育和一对多大课为教学形式的其他课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更何况钢琴教育因其普及相对不够,社会需求有限,且识谱手型、手指灵活度等基础练习的过程枯燥、出成绩慢,所以称得上是一项非常寂寞的事业,需要特别耐得住寂寞才能守住初心。
看似繁华,实则玉其外败絮其内的商业路线实不可取。盲目跟风,就很可能死路一条。
经历了创业的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生存下来后,还要继续无尽的磨难,每一次风雨都可能是致命的侵袭。 疫情之下,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很多学科类教育机构被迫关门,血本无归。一些巨头企业的加盟门店亦未能幸免。政策的每一次喊停就意味着多少老板面临倾家荡产,多少老师面临失业;有人被迫倒下,有人无奈离去,转瞬之间,触目惊心。
不被双减政策影响的艺术类培训机构也被反反复复的疫情折腾得大呼吃不消。只有少数“家底雄厚”、“祖上有矿”的人才有底气在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中经久不衰、屹立不倒。
这样的夜,又有多少双不眠的眼睛,挣扎煎熬,不知明天该何去何从。
对于各类培训机构的去向,小女子不才,略表拙见一二:首先,仔细审视有没有继续开下去的资本——比如,流动资金的储备是否足以应对房租、税务、老师工资等必要开支?师资力量的稳定度怎样?收益和支出的比例有没有失衡?能不能在可控范围内挽回损失等等,这些都事关你千辛万苦经营着的事业的生死存亡。只要有一项不达标就得谨慎考虑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是及时止损还是再拼一把等待奇迹,抑或是保留场地转型跑道另谋出路?
机构方主动退出后,家长预支的课费损失、一系列的退费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有没有那个盈余去解决?……都需要细致周全的思考。
曾有业内人士对我说:所谓机构,就是除了教学以外一定会涉及到商业领域的范畴的体系,且商业价值一定是排在教学之前的模式。不然就做不了机构。 所以对于我这种没有商业头脑只热衷于钻研教学的人来说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好。
做到自己的最好,大机构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且就稳定性来说,相对其他科目,钢琴课因为艺术技能要求较高,且是一对一的性质,所以不管是基于更高的投资成本更大的风险、或是全体老师的实力来考量,想要做成机构模式的话,难度会比其他艺术类学科大很多。想要做好一对一的高技术含量艺术培训机构,的确需要更强大的资金和师资背景来运营,还要具备极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缺一不可。否则不宜长久或教学质量不容易跟上。
而这些年来越是成长就越感激自己一直在尽己所能用心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亦没有放弃做音乐自媒体的初衷。
人生不易,根据自身的优劣式,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一种经验与教训,失败与成功积累出来的智慧。
愿大家都能留住热爱、保持初心,继续为教育行业发光发热,在风雨兼程的大环境下早日走出困境,风雨过后是蓝天,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