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记起你是谁,你将得到自由。
前几天和几位朋友交流,决定写这篇文章,感觉这些词汇的表达和描述并不容易。
我也仅就个人体会描述,同时也借此和同道交流,欢迎不同看法。
首先,我认为人,本身自己的心灵涵盖所有的心理学派、心理现象、甚至宗教现象。因此,“了解自己”就是在学习心理学、在修行、在探索生命的智慧。
为何我们自己能够、可以、并了解“自己”,谁来实现呢?(自己了解自己,唯物的悖论)
我试图通过描述元认知、唯识提到的“识”、自体心理学的“自体某种状态”、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来表达,却也一定会是模糊的。
我没有用主体来讨论,这个词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就如同大多数容易被理解的词汇一样,它涵盖了很多内容,我认为它包涵自体同时又容纳了很多外围部分,所以我主要在自体中来表述。
(一)元认知
元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佛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
一个关键词:元。第二个关键部分:流动过程
元是什么,就是那认知背后的认知,掌控一切的存在。认知,大家不要轻易认为是:我学到的、理解的知识就是认知,其实心理学的认知定义相当之广。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
认知,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这个“我”!这个我,有感觉、有知觉、有记忆。。。。象是一个巨大的信号接收器,在收集和处理各样的信息,非常特殊的是,这个接收器拥有一个特别属性:情感!除了情感之外的,一切都是:认知。甚至,连这个情感属性,都被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感觉的衍生或同步属性!这里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詹姆士-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等。
理论很枯燥,实际就在你我之间。很简单,它时刻在变化、跃迁着。上面这段内容,你看到了文字,想起了意义,联系到了经验,有了自己的看法,质疑,探索等等,那么,是什么让你做并知道“在做”这一切的?前者是认知,后面这个问题中的“什么”就是“元”,元始于那一念。
这个“元”接近于那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
你说你很烦恼。这里出现了两个你。一个是觉察的你、监控的你、稳定而无处不在的那个如如不动的你,就是前面第一个,你知道,你确信,不需要别人问、问你也说不清楚。一个是体验流的你,这里暂时或许要换个词:认知流的你,当然认知流包括了上述感觉流、知觉流、记忆流、思维流。。。总之,后面有一个“你”。而后面这个"你"。可能正在不幸的遭遇什么,大部分是各种烦恼,或者是“苦”。
第一个“你”就是元,第二个“你”,就是“元认知所描述的客体”。
我们再来理解这个模型,就简单了,第一个你,和认知流的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模型。
元认知模型
①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②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③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它的意思是什么?用刚才的你和你自己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
①你(元),总是通过那个“流动的变化、体验的你”来获取信息,你也知道“你所处的状态”。②你(元),可以,调节“你的世界”,并让那个“你”,去适应世界,知道做什么③你(元),和“你自己”是不断交互往返的。
这个元和“客体水平的你”“认知流的你”的关系,换句通俗理解是:
“我疼”—>"我觉得我疼"(元-客体我)—>"我觉得现在我很疼"(元-更多客体我)。。。
“我烦恼”—>“我感觉到我很烦恼”—>“我感觉到,也知道,很清晰的了解我现在很烦恼”。。。。。
“我想起XXX”—>“我发现我正在想起XXXX”—>“我知道我正在想起XXX”。。。。。
“我思维混乱”—>“我留意到我思维混乱”—>“我留意到,我最近遇到XX,在什么时候就思维混乱”。
在很多心理咨询技术中都出现了,有具体化、内在对话,还有针对这一切的技术“虚拟技术”包括回溯场景、丰富客体意识的意识化技术、丰富客体感知觉的如各种人本技术、行为技术等。。。
为什么这些技术能产生作用?
就如同这个模型描述的:当对客体我越多的“看到”“体验到”,位于主体的“元”就开始唤醒!“它”开始了行使它的功能!有时候,越多的体验,比如痛苦,越容易唤醒它!
“它开始出现并觉知一切”。“元”的功能发挥,就更让人有力量、更稳定的探索客体的世界,包括心理治疗中的“深渊”部分。荣格体系中的“地下的部分”。
(二)唯识
佛学有一个大乘派系叫唯识宗,有一个阿赖耶识的模型体系。
背景
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关于阿赖耶识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
特性: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
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唯识论这部分内容,是玄奘法师带回来的。
看阿赖耶识的特征:
①:能藏。第一就是指这一识具有储存功能。是一切“种子”之场所。怎么越看越像是"DNA"?“精神也有DNA”?第二是种子起现行。就是说,那个“核心”,已经流向“你”,时刻存在着和显现着。
②:所藏。现行熏种子。就是说现在的你一切行为,都在影响那个“核心”。
③:执藏。就是说,容易被误认。误认什么?就是把在外的“我”认为是那个“核心”。
把第一个模型,元认知模型和这个唯识的对应一下,惊人的一致!除了上面(元认知理论)拥有所有的一切外,佛学还说:大家会很容易误认的,那个受苦的、烦恼的、各种体验的、感觉的那个你,认为是那个“核心的你”,其实他们是在变化的,那么谁在观察这个变化呢?肯定有一个不变化的才能看到变化吧?就像摄像机稳定了,才能拍出动态的图像,摄像机和图像一起运动,反而拍出“静止”的假象。
佛学不但提出了这个模型,还解释了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就是因缘学。这部分不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缘起。
(三)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是比较新的心理治疗流派。有人认为它来自客体关系,其实它融合的内容比较多。除了精神分析还有人本以及主体间性的内容。徐钧先生绘制:
自体
self这个字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它代表的意思曾经是气息(wind)、呼吸(breath)、阴暗(shade)、影子(shadow)、魂魄(soul)、心灵(mind)、宇宙本我(universalself)、超然先验的一致性(transcendentaloneness)、一(one)、恒定的推动者(the unmoved mover)、灵魂物质(spiritualsubstance)、良善和邪恶的根源(seat of good and evil)、不凡的执行者(superordinate agency)、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用法。比较世俗的用法是代表身体、代表一束恒常流动的知觉,或是一个人和这个人所有的一切。《人我之间》心理学空间
简单来说如下:
一个人有核心凝聚的自体感是这样的:
我非常确认!我就在这!哪怕现在泰山在我面前倒塌,或者我就要死亡!当然,这是非常凝聚的自体!
这和前面描述的元认知、唯识有什么联系呢?它描述的是:一束恒常流动的知觉。而这个正是前两者模型的动态流动部分。
而,所有的自体心理学方面的咨询,都在促成这个流动的稳定感。从而助于形成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凝聚和致密的、具有时空连续性的“我”。
“自体”它有哪些特征呢?
1:它不可描述。外在描述是:具有nucler核能一样的力量。。。。是阿赖耶识吗?不知道!是元吗?不知道!至今没有清晰的词语性定义。
2: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人格的完善和稳定提高,它是不断凝缩、内聚的。。。。像不像客体流向元的汇聚?像不像现行熏种子的过程。是吗?不知道。更为准确的说,是形成致密的坚实的稳定能量体-精神。这个过程怎么听上去像炼丹术?。。。放松休息一下,我是开玩笑的。
3:重要的是自体客体的唤醒,自体客体再次“活化”并逐渐回归到自体,同时也促进自体内聚的过程。
最核心的概念:自体客体。
对于这个概念,KOHUT提出了三极的夸大、理想化、孪生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可因其存在,而感受到稳定和存在的,那样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一种体验过程,狭义的指这样的带来自体感的人;广义的指所有促进自体凝聚发生的一切外在表征。
还是举例来说。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数学天才Will Hunting,宁可跟坏孩子们一起打架也不去发展自己的人生需要,为何呢?就是这些孩子跟他一起,他有“归属感”“稳定感”“亲密感”“力量感”,以至于他有一种感觉“我就是属于这里的”!这些孩子提供了什么呢?就是“孪生自体客体”。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答案,很简单,他缺少上述这些“感”。这里才有。那些被视为“光明大道的路”,却没有这些他急需要的,所以他“认为那些世界不属于自己,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这些自体客体一定出现在“人”身上吗?未必!
重要的不是“客体”,对象到底是怎样,而是“这个感觉”“能量”是否出现。比如我们文化中的“观世音菩萨”,这是更有力量的自体客体。还有比如个人某些让自己很有力量、胜任感的兴趣、天赋等等。某些意义上也扮演了自体客体的角色。这些自体客体出现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是找到了我。就是我确信这就是我!我很确信。这个确信超过了语言、环境。这样的一种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深度将超过客体关系治疗。这个“我”有更多的自主性,并不依赖于“原生家庭”“父母”这样的客体,更多的注重“他们带来的那个,他们之所以重要那个流动部分”,是更为起源性的。
元认知和唯识提出的一个“描述性名词”,而自体则描述了“一种状态,就是我在的感觉”。
同样,“越多的自体客体”,也会为“自体”提供越“丰盛的成长环境”。跟元认知模型是不是极像?
自体客体如何发挥作用?客体是否都可以“转化为自体客体”呢?上述两个模型提供了参考:可能的!
(四)人本疗法
相信人有“潜能”并“能够自我疗愈”。“人具有自我实现之能力”。除了身体具有这个特色,精神也有。
人本主义,很多咨询体系认为自己属于“人本”,事实上,是它的“指导思想是人本”,咨询师“态度和理念是人本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本咨询,我现在了解的一个是“个人为中心”,用的技术以“情感流动促进”较多。再就是最新的技术“聚焦技术”(体验流促进)。
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用元认知或者唯识可以描述。情感,体验的“丰富”,这样的信息流,让“元”或者“识”更多的活跃和唤醒觉察。某些“流动”是带有返身性的或者是促成返身性的。
有一句话是:“遇见未知的自己”。
(五)对于现代治疗理念的借鉴
围绕着如何促进流动,元和客体之间,识和蕴之间,通过体验流、情感流、意识流达成某种“一致”来实现。
或者某些促进或者说唤醒元认知能力的方式
所有的体系在趋近于融合。能够融合这些技术的,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亚洲文化,华夏文化。
经历数千年坎坷、灾难的意识流动,之所以还存在着,里面蕴含着丰盛的疗愈之花。
(完,待续)
【引子】那个“我”。到底在哪里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它还是如如不动的看着这一切,看着我思考、打字、心中出现的各样念头。但是,因为我“好像隐约离Ta近一些”,我变得“不怎么担心外部环境的变化”了。这些外部环境包括:现实的环境、人际关系、外在的看法和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