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篇读后感
《家庭性教育16讲》
这本书是今年读书会读的第一本书。我的导师在个案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青少年对性知识的误解,家长对性教育的羞耻感,让本该淡定面对的身体问题扩大化。咨询过程中感到棘手。在和方刚老师学习了后,她强烈呼吁孩子们要学习正确的性教育。对我们也是有个很好的引领,对我们自身的观念转变,对我们自己孩子的性教育有很好的帮助。所以今年的第一本书选择它,对她是个挑战,对我们也确实颠覆了认知。
整本书的读书会分享是不可以开直播的,只能在会议室里。而我有两次缺课,没有跟上,所以这本书大部分还是自己阅读去领悟。阅读后的整体感觉是说到性方面不再回避,不再脸红,不再无言以对了。
这本书共16讲,每一讲讲完附上家长实例问答。如果对讲解的内容不是太明白,这些真实的案例问答可以化解心中的疑虑。
第一讲:性教育最重要的是理念问题。
性教育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全面成长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促进孩子成长,给孩子增能,赋予孩子权利。赋权不是放弃教育和责任。禁欲型性教育行不通,坦然地和孩子谈性。
第二讲:家长做性教育的应备技巧。
性教育技能需要花时间学习。我们理解性教育的时候,不要把它变成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变成一种我们的教育能力,一种性教育观念,一种我们关于性教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要有正确的性观念,它是自主,健康和责任的。要不断思考和学习,从身边小事进行性教育。以平常心,诚实地进行性教育。
第三讲:从出生开始的性教育:父母榜样与童话的影响。
被“屏蔽”的性。父亲在场就是性教育!父母相处的状态和父母亲密关系的呈现,就是对孩子的性教育。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亲密关系。《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是我们的童年美好,觉得不可批判的。但是在性教育方面它们是有不平等根源的,我们要大胆地进行反省文化的分享。
第四讲:“我从哪儿来的”。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会说种子,房子,这是在误导孩子。《小威向前冲》这本书也有一些误导。赋权型性教育讲到孩子能够理解的地步就可以了,有年龄的标准。推荐丹麦的儿童绘本《我从哪儿来的》去解读。总之,对于这个问题要实话实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生理的教育,而是爱,性别平等,责任,权利,尊严的教育。
第五讲:身体亲密,禁止还是接纳?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每个家庭表达亲密关系的方式。每个人有自己表达亲密关系的方式,不需要对性那么敏感,那么多疑。父母在孩子面前适当的拥抱或亲吻一下,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在相爱,从而感到安全,幸福。所以,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表达你们的亲密。
第七讲:疑似同性恋怎么办?
这些都是缘于原生家庭的环境,孩子对身体的好奇,对青春期的探索。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刻意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过度焦虑。要站在他身后,而不是给他压力。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反对和压力带来更多问题。我们要尊重孩子,不把他当作家长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把他当作“我们的”孩子。他是他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
第八讲:孩子被性骚扰或者骚扰别人怎么办?
性骚扰本质上是对身体权的侵犯。有些防性骚扰的教育是片面的,只讲反性侵,不讲不要侵犯别人。所以防性侵教育应该是双向的。
当孩子告诉我们时,我们要选择相信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强调身体权的教育,而不是重点放在性上。
第九讲:孩子“不阳刚”“不温柔”怎么办?
性别气质呈现多元不可怕,二元划分的性别教育伤害了孩子。兼性最理想,具有兼性气质的人是最佳的人格模式。从小培养兼性气质。
第十讲:孩子看了色情品怎么办?
色情品不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要澄清。意外看到了色情品不要焦虑,不谴责孩子,否则孩子会自责,给自己污名。注重培养人格,培养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十一讲:青春期那些事儿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变化,会让孩子产生多重压力和身体不适,无处倾诉,羞于开口。如果父母也羞于开口,那么青春期的那些事就真的变成了事了。性教育不依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性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父母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理念。
第十二讲:孩子进入青春期,谈恋爱怎么办?
单纯禁止恋爱是无效的。让孩子学会负责任。家长要改变思路,不害怕孩子谈恋爱,要教会孩子有能力处理情感问题。不要禁止谈恋爱,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面对一份爱情。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后面几讲主要是针对残障孩子和特殊家庭孩子的性教育。我们也要尊重残障孩子的性人权,多听听残障人自己的声音,很多问题并不是残障人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教育出现的问题。
对于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家长太忙等没时间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那就尽量多给孩子爱,多给他们关心,给他们温暖,不要忽视孩子。
在进行回顾内容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我没有提到,因为想分享,还是考虑大众的接受度。所以我的这个想法还是体现了当下大多数人多年所积攒下来的对性教育的屏蔽。深刻感受到方刚老师的不易,他在中国挑起了这个大梁。也许我的领悟还不够,但最起码我懂得了尊重,懂得了接纳。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