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工作室的学友共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手段》,想法很多。
文字很短,骤眼看去,有不少东西在前面已经出现过。比如要读书,越是学习困难,越要读书。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有一点算是印证了我在前面几条的说话,要在相应的知识点讲授之前,教师要周密考虑、有预见、有组织地给后进生提供相应的科普读物。
但是随着仔细的想,思考,跟学友共读,就发现了很多东西。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有必要去重新全部整理一次苏的阅读观念。写成一篇文字。或许很多人已经做过,但是,他们做过,不等于我做过。我做过,才是我的。
1. 读什么?
读科普读物。越是早期,越要浪漫式的阅读,尽管读去就是。所谓的海量阅读,就是如此。这是苏所认为的,除了观察以外,最重要的对知识对世界产生兴趣的方式与手段。这个阶段,家庭最重要。而苏的创举,对我来说,就是,打通家校的联系,学龄儿童提前一年到将要入读的学校,跟老师取得联系,听从老师的建议,在这一年里负起带领孩子阅读的责任来。想起如今我们才来开始谈家校合作,真是有种荒谬的感觉。
到了入学阶段,就开始围绕学习的知识,展开相应的阅读。这一点,其实对老师是个极大的考验,即使我知道了,我在相应的知识点能否可以开出适当的、合理的、经过筛选、权衡的的给学生可以提供智力背景、智力支持的书籍,我也是没有把握的。而对于长久以来,习惯了数学不会,就刷数学题的数学老师或者其他学科老师而言,可能会更加艰难。
想要开出一个类似书单的东西,不是停留在嘴皮上就可以的。这要求老师长久地关注阅读,深入阅读,关注新的阅读成果,关注方方面面的各种知识,甚至不同领域,甚至中西结合。开给学生的书目,自己起码要读过,有比较过优劣,才敢给学生。甚至,可能还不是仅仅关注本学科成果就行,还得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合宜的书籍才是
就如苏老师所说的,孩子喜欢军事,母亲不喜欢,怎么办?我想,那还是大人先来帮忙,自己花时间去了解去。只有了解了,才能够跟孩子有更多的共同的话题,一来,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感情,二来,能够帮助孩子去挑,去选择,去指导。
这当中,谈何容易?
只是,不能不做。知而不做,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