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在《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开篇就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不是在反对圣人、反对智慧。他反对的是假装圣贤来唬人。
一个人,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你信以为真,然后自我膨胀,处处强调,处处提出强制性的主张。一开口就我强调什么、我们强调什么。要知道,你越强调,别人越不想听。
如果我们所有的圣人,都不自我标榜是圣人,那该有多好。
“民利百倍”,意思是说你有本事是你的,我没有本事是我的,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生活,我们互不干扰。因为老天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过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过相同的生活呢?
这个标准,到底是认为规定的,还是遵循自然的呢?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民为什么没有孝?为什么不慈?就是因为仁义讲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虚伪的。
只要给老百姓虚讲一套,老百姓就会受到感染。所以不要再谈仁义,他们自然就会回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实际的,否则都是形式的。
我们讲谢谢,就是说我谢过了,没有人情了,那才叫谢。外国人讲究这种礼貌,那是形式化的,彼此没有感情。人家给你倒杯茶,你说谢谢,就是你不欠他的;你给我个糖果,我说谢谢,就是我不欠你的了。
大恩不言谢,父母的恩情是不能谢的。一谢就没了,谢跟花的凋谢一样,谢了,就没了。
所以,孝、慈本就应该是本性,是自然,那么发自本性、遵循自然的事儿,为什么要再重复倡导呢?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会当小偷会当强盗的人,如果没有智,也会有勇,更甚者智勇双全。这时还跟他讲巧妙,利益,根本就没有必要。
巧妙跟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上面,就不对了。人用巧妙来做好事,这很自然,本来就应该这样;而把巧妙、秘诀拿来做坏事,来谋求私人的利益,那还有良心吗?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此三者,是指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东西。
“以为文,不足”,如果拿来当作装饰品、当作形式,是不够的,是很肤浅、很幼稚的,所以没有用。
故令有所属。
这三者如果要保留的话,就要加上一个基础。因为把这三者提高一些层次,下面给它一个基础,上面就变成好东西了。老子所提出来的其实也不多,就是四个基础而已。
老子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
就是显象人本来的,即与生俱来的那种很纯净的本质。
看到有人快要摔到水沟里面去,根本不需要去问他是谁,马上把他拉上来就对了的“本能、本质”。而现在,我们中国人也见死不救了,这就是总讲法治导致的后果。
其实,人现在变成这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实在值得好好反省。人类本来是很纯很白的质地,没有沾染任何杂质,现在却拼命去染。
“抱朴”,
“朴”,我们已经讲过,就是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原物,就是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虚伪,不形式化。
“少私”,
人不可能没有私心,但是要尽量减少我们的私心。
“寡欲”,
是尽量降低我们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欲念以外的东西。
欲念是乱性的,私心是扰心的。如果能够做到人人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就好了。
老子的意思是什么?你有圣人之治的事实,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你要进一步放弃你圣人的名号。
“名可名非常名”,不要让人家崇拜,不要让人家歌功颂德,不要让人家捧得像神仙一样,否则就会变成样板,就会失去动态。一旦失去了动态,一段时间后就不灵光了。
老子告诉我们你要读历史,你一定要读历史。要不然你怎么知道道纪呢?历史的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你要读出那种人名、地名、年代之外的后面的深刻的道理。那不叫历史,那叫历史意识。
所以,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一样,就是我们非常重视历史意识,这样就很明确就搞清楚了。孔子是重视历史的,老子更深一层告诉我们,要重视历史意识。
大家听到这里你慢慢会感觉到,我们受老子的影响,实在比受孔子的影响还深。但是先学儒家的基础,然后下学上达,再来学《道德经》,才不会吊在半空中。
所以不要因为这样,说那我儒学不学了,我来学老子,也不对。老子是要比较高一层的人,你才用得出来。
老子讲到这里,他生怕我们误会他,以为他看不起圣人,看不起智慧,不需要仁义,不要巧利。
其实他都没有反对,他完全没有反对,他只是说你少私寡欲,你减少你的私心,你降低你的欲念,你把你本性很朴素的本性显现出来,那你就去圣智吧,你就去仁义吧,你就去巧利吧。
因为那些纯真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些都是形式、都是表面、都是虚伪,都是想存心骗人的,那还不如不做。
因此,老子及时地告诉我们圣跟凡的分别,在为道的功夫。所以下一章,我们就要讲圣凡之分在于为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