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了《论语》第一篇 第一章,自己感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我的理解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自己的学习还很浅,正处在学习 积累经验上,这时,会很忐忑,因而人不知(我这里理解的人不知是指大家对你的质疑,不信任和不了解)这时,我会很谦虚,很谨慎,会从批评里学习,进步,成长。这时,我是不愠的,或者说不敢愠的。
第二层:我已经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了,也有了一些积累了,这时,对自己比较自负了,觉得自己说的都是真知灼见了,这时,有人对我不知,我是有底气去愠的,这时 我可能比较敏感,所有的不信任都觉得是对我能力和个人的质疑,是不好的事情。这时,人不知,我一定愠的。
第三层:经过继续的学习,我开始了解所学东西局限性,每一个质疑我的人背后都有其可取之处,我开始又变得谦虚谨慎了,但我也不在怀疑自己的能力了,我知道,我不一定比别人正确,别人也不一定比我正确,这时的人不知,我是真的不会愠的,而且,我很开心的听到这些,有用就取为己用,无用就姑且听之。
写到这里,好像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有新的感受,坚持学习,读书,实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收获,让自己对朋友,对他人的观念和态度又有了不一样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按照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所以,君子之道,在于学习,在于好的关系,在于自我修养。
今日开始读下一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鲜,少义。
作乱:乱,谓逆理反常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亦始义。
这一章是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来从学者。
我的理解:这一章通过孔子的弟子说出一段推理,而导出一个结论。
一个孝敬父母,对兄弟也很好的人,很少会去做一些让大家反感的,损坏大家利益的事情。更不用说去做危害社会,损害公共秩序,为祸一方的坏事了,因为,本质上,他是一个仁爱的人,这样的人,他的道德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怀有仁爱之心,去对待世界万物,以仁爱之心忠君爱国,保护自己的国家,这也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
我的感受:我觉得有一点奇怪,不是仁爱奇怪,而是提到仁,就让我想到愚孝,忠君就让我想到忠于某一代王朝,忠于某一个君王,而不是,对百姓,对人民忠诚,这两者似乎只能取其一,但,我隐隐又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对,这样的理解似乎很错误,目前,我也不知道,也许,我需要时间去了解,到底是孔子的意思,还是后世君主的意思?带着疑问思考,也许是我今天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