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寻找教育的情调(5)
——读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情调》
文|张爱敏
14教学的情调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里的老师和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会在课堂里面形成一种氛围和气氛。
【诚如是。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网课,由于老师的直播技术尚不熟练,再加上相对于面对面班级授课的沟通局限性,非师生面对面,少了情感的流动,唯有知识的传递,亦或是灌输。看不到,摸不着,隔空喊话,效果非也。于是,我总是捕捉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气息,也嗅不到一种幸福的味道,甚至总有一种淡淡的焦虑萦绕心际。
一间教室,就是一个世界。教室的布置,书本的摆放,空间布局,光线强度,墙上装饰,师生表情,此刻心情,细微动作,如一个眼神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构成教育情调的元素,在不知不觉中为教学埋下了伏笔。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不是完人,会有突如其来的烦恼,会有喜怒无常的情绪,亦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但教育就是一种美丽的修行,我们可以一直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让自己善于觉察,善于内省,善于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创造别样的教育情调。
比如,我今天看到新乡县的梁树丽老师设计的一节英语网课,她对课标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时事热点的解读,结合自己个性,整合成一节声情并茂的英语课,可谓是精彩绝伦。
虽然隔屏上课,由于梁老师时刻关注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对课堂里的教学活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能敏锐地捕捉到相关信息,并巧妙地穿插在教学中。同时,她还善于通一个表达,一个眼神,甚至一个表情,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心绪变化,无论是自己还是学生,并随时调适,如自己的情绪、教授或者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才能奏出教学的美妙音符,让课堂的生命力迸发出来。
同理,作为学生,亦是如此,脱下睡衣,拒绝拖鞋,穿上正装,端坐于电脑/电视/平板面前,使用手机,也要找个支架,避免一只手一直执着。然后怀着欣喜与期待,等待老师上课,让所有的坏情绪都消失在九霄云外。亦或是揣摩一下荧屏后的老师的模样,细品一下老师字里行间的意味,是不是也有了别样的情调呢!
因此,一节课的教育情调源于师生共建。远离有色眼镜,远离猜疑,远离漠视,当我们满载着敬畏心去上课,揣着同理心善待彼此,怀着体谅、尊重与信任,走进每一个直播间,去感知荧屏后每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灵魂,是不是就会释然,就会澄明,就会欣欣然了。】
附:人类文明开化之初,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教育的宗教性。宗教性的教育在于其培育了人们的责任感和敬畏感,责任感源自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可能掌控,学习知识有助于取得改变,而无视知识,则害莫大焉。敬畏感源自人们对当下所有锤在地改,只存在于过去与未来之中,存在于时间的永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