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社融数据较10月有所改善,新增了1.99万亿,却出现了2个背离,值得注意。
一、M2和M1背离。
11月M2增速快速上升,达12.4%,11月M1增速不增反降,仅4.6%,M1和M2增速明显背离。M1主要包括M0、企业活期存款,而M2除了企业活期存款外,还包括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定期存款。那么M1M2背离要么是因为居民定期存款大幅上升,要么是企业定期存款大幅上升。从数据来看,11月居民存款新增2.25万亿,企业存款仅新增1976亿,去年11月居民存款仅新增7308亿,企业存款新增了9451亿。
通俗的解释是:居民存款持续大增,没人消费。只有消费才能让居民存款流向企业,变成企业存款。没人消费,因为不确定性仍在,没有消费场景,收入下降也不敢随便消费。放松改善的预期,而非基本面,所以超额储蓄很难转化为消费。未来,M2和M1背离的情况还会延续。此外,地产销售也居民存款转化为企业存款的重要途径。新房销售不畅,阻碍了居民存款转化为房企的存款。一旦房地产销售不景气,也会出现M1M2背离的现象。
二、企业定期与活期存款增速背离。
企业定期存款相对企业活期存款快速上升。今年年初以来,企业定期存款的增速就明显高于企业活期存款增速,活期存款在3月底同比增速是2.9%,定期存款是9.8%。到了2022年10月,活期存款同比增速是4.1%,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则高达14.1%。
企业存款“理财化”的出现,说明企业觉得前景不明。不敢轻易扩大投资、生产、库存,不敢继续投,拿着活期又划不来,不如存个定期,获取更多收益。
三、未来好的一面。
11月的信贷数据中,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不错,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今年11月新增了7367亿,去年同期才3417亿,中长期贷款带来的效益会在明年的经济数据中得到体现。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靠的是制造业和基建,当然也包括银行对房企的信用支持。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受益于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满足监管投放要求的考核。从基建的角度看,受益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项目资本金注入在加快,重大项目撬动信贷的能力在提升。从房企的角度看,受益于前期过紧政策的纠偏,银行虽然扩大了对房企的授信,但房地产销售没起来,没有建立令人信服的回款能力,所以主要还得靠制造业和基建。
当前,制造业短期遇到内外需双紧的局面,这也是一开放经济大省就迫不及待组团外出接单的原因所在。从11月的PMI就能明显感受到,当前订单数量非常少(学院来信823:11月PMI,近6年最差)。10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速下降了13.4%。若制造业盈利预期起不来,其外部融资需求会被掣肘。简而言之,随着经济大省集体外出接单,最先会反应在年底发布的12月PMI数据上,采购经理人对市场的感受会发生一些正向的改变。
四、结语。
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能活;但一些企业,会死。融、恒会死,碧当前碧所做的低位配股、减持物业都是为了自保,就看它能否熬过这个春节了。
这一轮调整得太深以至于大家信心都很低迷,不过这也为高层提供了一个换人的好借口。以1-2年的经济低迷换一双更听话的双手,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目前政策虽然在关注潜在的通胀压力,但事实上通缩风险更高,疫情放松后短期内服务业仍受冲击,企业信心修复还需时日。放松≠基本面修复,明年还要靠基建对冲内需外需双紧带来的压力,货币宽松和低利率还得维持一段时间。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