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自己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已经马上要一个月了,但是跟自己在一个月前的文章中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提升写作能力的样子,还是差距很远啊,感觉每天时间很多,可是琐碎的事情也很多,不知道忙了什么一天就过去了,总也抽不出空来看书写字。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只是个噱头,真的要学进去的话,还是得拿出一大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来慢慢琢磨,我甚至觉得想要真的学到点东西,至少要先坐在椅子上静静的看书半个小时才能进入状态,否则看的东西就像泼在水泥地上的水,只有浅浅一层,根本就渗入不到地理,没一会儿就被风干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本就谈不上有所收获。
最近抽空在看《How to take smart notes》这本书,书中关于记忆的观点跟我的看法也是不谋而合,作者提出了关于记忆的两个概念————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这两个概念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存储强度指的是知识往大脑存储的程度,提取强度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的强度,精确的定义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这两个概念与知识往脑海中存储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有关,如果是短时记忆,例如你在课堂上听讲记得笔记,老师讲什么你就记什么,看似这些内容都已经学会记住了,但是隔天可能就会忘记大半,也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用概念说明几居室存储强度低、提取强度低;如果你在课堂上听讲后,晚上回家或者第二天再记笔记,一边回忆一边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回忆知识相对于在课堂上接着记笔记来说更困难一些,但是你会发现这样做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牢固,也就是所谓的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高。
总之就是说明了一个道理,这世界真的是太公平,一般情况下,做简单的事回报就是不如做难的事情回报高。如果你想得到更好的东西,你就要准备好付出更多。如果你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要自欺欺人以为看了就等于记住了就等于会了,老话说得好,如果你不知道一个知识点你会还是不会,那就是不会,只有你真正拿出一大块时间,摒除干扰,沉下心来,才能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