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大理的风季到来之前,我们开始了做炕的工程。这已经是第三个自己做的炕了,轻车熟路,并且还有以往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这次我们没有用火箭炉作为炉头,而是用现有的藏炉作为炉头,屋内烧水取暖和加热炕便同时进行了。
所用材料:轻体砖(建渣堆里),土(免费),珍珠岩(94元),啤酒瓶(150元),烟囱管(112元),锡纸胶带(6元),藏炉(现有)
从下到上第一层:填充炕体。偶然在家附近的建渣堆里发现大量轻体砖,一天不到就搬齐了(最后没用完,多出来1/3),省了不少力。也用这个轻体砖砌的炕立面。
第二层:找平。找平也用了建渣里挖掘机帮忙挖出来又筛好的土,松散细腻。这土用在找平和上层蓄热体。
第三层:隔热,用瓶酒瓶。一个瓶子5-6毛钱,巨款。铺满一整个炕面,为了让热量不往下穿只往上传。
第四层:隔热,也有防止瓶酒瓶受热炸裂的作用,用珍珠岩。上次做炕有剩,但是不多,所以只铺在了最热的地方——也就是烟囱管通过的下方。
第五层:热通道。烟囱管。将从炉子出来的烟囱管铺在炕面,铺了两道。烟囱管还没上炕之前我们做过试验,看是否会倒烟(风大时可用排风扇)。烟囱管连接处缠几圈锡纸胶带,防止漏烟。
第六层:蓄热体。土是蓄热体的最佳选择,以5cm/h的速度蓄热,又以5cm/h的速度散热。以往蓄热体全部用了湿土团,烧干炕体用了很久,烧干时冬天已过,睡热炕过热了。所以这次蓄热体分了两层,底下是干土,上层大概5cm是粘土加稻草的土团铺成(粘土也是在建渣旁边找的红泥巴,稻草来自喜洲稻田薅,遍地宝藏啊)。
除了千层蛋糕一层层铺上来以外,还有热源部分,用了前房主留下的大藏炉,稍稍改造一下,把炉膛通向烟囱的方向用泥巴砖头糊住只留了两侧的缝,便有了batch box的火箭效应,关上炉门,火呼呼地喷,也有更多的热量集中到了锅底儿。
两次在大理做炕,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帮助,尤其是我们带着小娃娃,如果没有志愿者估计得干十天半个月未必做完,这次仅花了五天完成,每天4h左右,前后来了15个左右志愿者(技术的,体力的,做饭的,带娃的),每天平均3个。炕做好了,大家也都成了好朋友,围着藏炉吃火锅烤火讲故事,偶尔有空还能玩会儿音乐。
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做志愿者以及招募志愿者,就是因为这种一起干活一起生活带来的魔力,不仅有劳动的乐趣,完工的成就感,更有有稳定的节奏,同频的朋友。我们在做志愿者活动中收获了很多珍贵的友谊,也有不少朋友在此过程中找到伴侣,携手共建小家,我和京荆便是其中一对。以前当志愿者,其乐无穷,现在更多是组织志愿者活动,乐趣之外更多收获。
欢迎到大理我们的家,炕上一坐,体会下每一位志愿者的劳动创造,每一抔土壤储蓄的热量,每一块木柴上跳动的火焰,喝一杯,唱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