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总复习之五
《子路篇》第九章,在全面阐述“先之”之后,自然而然地用一个具体事例,引出“劳之”(即教之)的概念。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为z的基础和次第是:“先”使民富起来,吃饱穿暖,丰衣足食,满足物质生活,然后是提高精神文化思想,这就需要“教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圣人之z,先之劳之,根本点、着手点、致力点在于教化,也就是为z者的用心处、劳心处。所以“教化”在这里直接指向开篇的“劳之”。
本篇从第十章至十六章,就围绕“劳之”来展开。
[if !supportLists]第十章,[endif]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有人能任用我的话,只要一年就可初具规模,始有成效,三年就会治功有成,大有成效。刘宗周曰:“圣人秉政,革故鼎新,不待崇朝,如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则弊政匪人一举而改观矣。其后纲举目张,随其次第,砥绩张弛,损益之宜而尽善焉。优游厌饫,需之以三年之久,而后治功成。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第十一章,“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相继治g,持续百年,也能够化去残暴、去除杀戮了。刘宗周曰:“善人之治,以忠厚为本,虽德教未纯,而刑罚非所恃者。至于相继百年,而善z之所浃洽者深矣。胜残去杀,庶几小康之治云尔。夫子目击当时好杀滥刑之弊,而致思于善人之化。”
第十二章,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有王者兴起于世间,一定要三十年时间而后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钱穆先生曰:“王者起,一天下而治之,与善人为邦不同,然求仁道之化行于天下,亦必以三十年为期。盖旧被恶化之民,经三十年一世而皆尽,新生者渐渍仁道三十年,故其化易成。”
《论语全解》曰:“汉之兴至于文景,唐之兴至于开元,然后几致措刑,皆百年胜残去杀之效也。然胜残去杀则无暴民而已,语之以仁则未也。王者之仁成于必世,不必百年;善人之无暴民,必待百年,则其德之隆杀、效之迟速,可知矣。若夫继大治、承大乱者,则又异乎此。故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继大治也。文王百年,德犹未洽于天下者,以其善z仁人犹有故也。其《家语》有言‘昔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诸侯则焉’,此即所谓期月而已可也。”
这三章连在一起读,在指出教化虽然能速效(期月),但也是需要从长期着眼的任务(百年)。以百年视角从事于教化的努力,可知是圣人“劳之”的用心。
第十三章,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z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个人,如果能端正己身,对于从z来说还有什么难度呢?不能端正己身,又如何能端正别人呢?戴溪曰:“为z甚易,只须正己便是正人;为z甚难,不先正人却先正己。z者,正也;不正,不足以谓之“z”。”
第十四章,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z。”子曰:“其事也。如有z,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怎么回来这么晚?”冉有回答说:“因为有国z。”孔子说:“大概只是季氏的家事吧。如果有国z的话,即使朝廷不用我,我也会参与且知道。”戴溪曰:“君臣礼废已久,谀谄成俗,虽君子在习俗中浸淫不觉,语言亦不识轻重,如冉子有z之类是也。盖冉有不曾仕于公朝,今之退朝者是退季氏之朝也。谓季氏家事为z,是当时习俗之辞,不以为怪也。圣人不欲直言其非,为之隐其辞以警悟冉有之意。使冉有感悟圣人之言,他日旅泰山、伐颛臾之事,皆有以处矣。此圣人之微意也。”
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陈祥道曰:“邦之兴丧,在事不在言,故言不可以若是,几之而已。邳彤对光武以入关之非,而史以为‘一言可以兴邦’;李勣导髙宗之立武后,而史以为‘一言可以丧邦’。岂特‘为君难’与‘莫予违’而已哉?孔子之言止于是者,对定公故也。孙叔敖以一言复郢市,晏子以一言省齐刑,申叔时以一言复陈国,其利虽未至于兴邦,是亦重言者欤?”
第十六章,叶公问z。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叶公请教为z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感到欢悦,使远处的人愿意归附。”陈祥道曰:“子贡言夫子之得邦家,则曰‘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荀卿言大儒之郊,则曰‘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叶公问z,亦可告以此乎?孔子尝曰‘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z在悦近而来远。’《诗》曰‘乱离瘼矣,莫之适归。’由此观之,孔子仅欲叶公定其乱离之民而已。《学记》曰:‘近者悦服,远者怀之,大学之道也。’自我论之,盖孔子所言者z也,《学记》所言者教也。”一语中的,孔子所言正者,即教也。
从十三至十六这四章,指出为z者的教化,必须从自身开始、从修身开始,然后才能见其速效,而有“近悦远来”。孔子给我们的示范是:言顾行,行顾言。曾子给我们的示范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附:西汉刘向《新序》所记“叶公好龙”的故事: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