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巧合,在下着细雨的公交站看完《在细雨中呼喊》,我很想喊出来,但少了些许勇气。
作为二刷,心境多少会有些不同,记得上一次还是在大学的时候。不知不觉,青春已离我远去这么久了。《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也是我认为最好的一部,故事的收尾,才是悲情的开始。
没有细看过余华的生平,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余华总把作品写的那么惨,《许三观》如此,《活着》更甚。上次看到在《看见李健》中靳东所说的,倒是一个不错的解释。他说:古今中外的戏剧存活下来的绝大多数是悲剧,我觉得之所以悲剧的数量远大于喜剧,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苦难远大于快乐。
再次读完,我看到一个孤独的少年,经历了动荡的童年,若有若无的亲情,一个个离去的朋友,在缺失中一步步长大。从不断的逃避到渐渐释怀。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人却很难找到绝对的释怀。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一直孤立的存在,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我”习惯了一个人,没人找“我”说话,“我”也不会找别人说话。“我”喜欢坐在南门的池塘边,看着水波荡漾,来排解“我”内心的苦闷。“我”宁愿孤独的活着,也不想伪装自己去迎合别人。文中也写过这样一段: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有的人哭着,有的人笑着;有的人爱着,有的人痛着。青春已逝,繁华散尽,谁依然在你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