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专注、耐心”,三大解决焦虑,实现自我成长的法宝

闲来无事,我再次翻开了曾经读过的《认知觉醒》一书。然而,在阅读的时候竟然有着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那就是书中的观点似曾相识,但就是想不起来,有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将书合上,可能也就什么也记不住。

我知道,我犯了一个大家都有可能犯的一个错误,那就将一本书读过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书中的观点,方法,学到了他的知识。于是,就追求快速阅读,大量的阅读。

实际情况就是,阅读的阅读,反而让自己越加的焦虑,越焦虑就越想读那些解决焦虑的书,最后进入了死循环。读的越多,焦虑越多。

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转换了自己的读书观点。带着思考,抱着必须要解决自己当前焦虑的想法来读书,对书中没有想明白观点绝不会跳过读下一章,正确将知识真正的掌握在自己头脑中。

目前,阅读了一半。对于书中谈到的元认知、专注、耐心三个观点印象深刻,这三个观点也是解决自己焦虑的有效手段。

第一个是关于元认知。其实书中讲的不是很透彻,他将人脑比喻成地球,你在地球上生活,永远不知道地球长什么样子。但是有一天,人类走向了太空,拥有了上帝视角去俯瞰地球,从而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清晰的定位。

比喻很恰达,但是具体到我们人应该怎么去做,讲的却不是很深入。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和大家分享过了一个观点,运用时间拉长的方法来看自己当前的行为。这个方法是史蒂夫·帕弗利纳写的《自律修炼手册》一书中提到的方法,那就是将时间拉长到五年后,而后追问自己,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以此来反思自己当前的状态。

比如说,我想在五年后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而当前,我却拿着手机刷着无聊的抖音,追着无聊的电视剧,看着无聊的笑话,从而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还是要回归到看书,写作上来,只有不断的写,写够一百万字再谈成为作家。而且,我们拥有五年的时间,足够自己成长了。

这就是元认知的好处,跳出当前舒适的享受,反思自己当前的行为,从而不断进行纠正,让自己能够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第二是关于专注。对于专注,其实曾经我也用实际行动为之努力过,尽量让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一心一意。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就专注吃饭,享受饭菜的美味,而不是边吃饭边刷着手机,或者思考其他的什么事情;在跑步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心思聚焦到呼吸的频率、跑步的心跳,而不是边跑还边琢磨着工作,或者其他的什么想法上;甚至在上厕所的时候,就聚焦到上厕所上面,而不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上厕所。

总之一切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聚焦到当下做的事情上,防止思绪飘到过去或者将来,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焦虑。因为,焦虑的本源就是想而未得之事,直白说就是胡思乱想,想太多了。

如何才能够提高专注力?那就是刻意的进行练习,除了让自己尽量身心合一,聚焦做一件事情上来之外,还有就是冥想。古代圣人曾国藩就是冥想的直接受益者,他在行军打仗时候每天都会坚持读书和冥想,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和专注。好的冥想,甚至可以让你比睡一觉还有清醒。

第三是关于耐心。自从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变得异常简单,手机上每天都会给你推送海量的信心。从而,再让你变得焦虑之外,还会消磨你的耐心。

快餐式的文化,让你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比如你看到抖音上一条关于健身的视频,于是你也立马投入到行动当中去,可是刚练不到两天,你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于是变放弃健身;当你看到公众号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时,你又觉得自己像油腻大叔挺进了一步,便需要立马进行改变,越是学着开始不吃晚饭,不吃肉食。可是,刚坚持不到一周,你上称时发现并没有减轻多少体重,你又焦虑的放弃了。

你看,这就是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真实自我,变得焦虑,做任何事情都想着急功近利,刚做就立马能得到回报。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成事,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

一但我们认识到这个道理,直到短期是不会获得成功,从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每天坚持做就是了。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享受过程带给自己的快乐,就是最大的收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将这些搞反了,焦虑自己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还没有成效,自己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我想,让自己认知觉醒了,也就拥有了治愈焦虑的力量,每天生活的很有规律,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个时候,你想不成功都很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