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髦一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于是乎,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就有了认认真真走一遍的理由。买回的新衣被贴上某个身份的标签,高举的酒杯里蕴蓄着某段际遇的开始,喧天的锣鼓声宣告者造梦者的殿堂筑起,别离的笙箫曲把再见演绎得浪漫凄美……确实,有了种种仪式的点缀,那些生活里的节点开始变得熠熠生辉。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烈的莫过于婚丧嫁娶,除了高朋满座吃吃喝喝之外,总有各式各样的过场要走,总有里里外外的规矩要讲。曾经不理解,觉得这是家里人的事,为什么要劳师动众折腾远近亲朋,现在岁数大了,才慢慢知道我们的先辈们正是在这一场一场的仪式中确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编织出家族的关系网络,凝聚了大家的民意人心。仪式感,蕴含着绵延千年的文化。
此外,节日的仪式感也越来越强烈,过年祭祖,端午龙舟,中秋拜月,重阳登高……我曾经肤浅地以为过节就是满足嘴巴的狂欢,现在才知道那不过是贫困年代里最简陋的一种仪式,那时候有什么比满足饥饿的胃更能让人心安呢。生活条件好了,讲究也多起来,那些曾经散落的形式符号被重新拾起,成为我们认祖归宗,遥想过往的最好媒介。仪式感,点亮了曾经忘却的来路。
而今,小事小情也常常贴上“仪式感”的标签,给老人洗脚成了传承孝道的重要途径,只是一年只有一次;孩子考试家长和老师都要穿上旗袍讨个“旗开得胜”的好彩头;簇新的跑鞋穿在脚上,向世界昭告充满仪式感的晨练将轰轰烈烈开始……
殊不知,老人天天要洗的脚在某一天必须由儿孙来洗,这一次能否承载起一生的“孝敬”,这样的仪式,真比不上日日陪伴的嘘寒问暖,不过是一场作秀。
殊不知,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情不自已去求助老天情有可原;老师明明知道天道酬勤,却要在最后一锤定音的时候去“讨喜”,少了自信多了蒙昧,实在不符合教书育人的本分,这样的仪式,不过是哗众取宠。
殊不知,新鞋还没有穿旧,清晨就已经变得因为晚起而兵荒马乱,本来需要恒久的坚持打卡在宣誓后的几天便草草收场。这样的仪式,不过是心血来潮。
不是说仪式感不可以走入庸常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仪式。在每一个清晨问候一朵鲜花,即便阴霾也要让心里开花;在每一次餐饭细细咀嚼,让大自然的味道从舌尖涌上心头;在每一场际遇里笑对他人,让自己成为最温暖的风景……这些都可以在最普通的生活里成为最华美的仪式,只要你将真心交付。
不走心的仪式,无感,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