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个人形象就不得不说咱们每天都要见的一个就是脸色,都说粉白如玉,这是一个标准。还有一个呢,就是发型,头发长在人的头顶上,它的形状可以完全的颠覆你自己对形象一词的。因为他的改变可以让你变换出各种的姿态,甚至可以说头型的改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状态,在别人看来一个头型的转变无非就是理发和不理发的改变,但是有一种叫形象设计师完全把头发各种形态包装在里面了,让人看得更赏心悦目。个人形象,很多都可以从一个精神的头型反映出了。
最便捷的“整容”方式就是理发。而古人也是很享受理发的。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人对身体头发的爱戴,已经上升到孝的级别,视自身发肤如命怎么还会理发呢,难道古人一生都不会理发吗?也不尽然。上面说的孔老夫。也会经常修理头发的,虽然古人头发很长,但是也不是终身不剪发的。
那发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
我们要从唐朝说起,唐朝国力的强大,已涉及到周边各个小国,国力的强盛和万邦的来朝,让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包容开放,唐人除了光头以外(留光头对父母的大不敬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制造剃刀的金属),可以剪掉头发以做发型,甚至用假发来接头发(唐代女子使用的义髻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假发),在《杨太真外传》中记载的杨贵妃的发型就是以假发为发饰。对于成年男子而言,如果真的长发及腰了,也被人指责无礼和邋遢的,所以也要及时修理。唐诗人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足以证明当时的剪刀的理发工具已经很普遍了。剪刀已经写到诗里面去了。
古人对于理发还是比较重视的,将其视作一件大事,必定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进行修剪,由于没有专业的理发师,所以一般都由妻子代劳,而剪下来的头发也不像现在这样丢弃了事,是由家中主事妇人收藏起来或者焚烧灭尽,以防别有用心之人施加诅咒。
专门的理发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那要说到清代,满清入关后,在全国范围内向汉人颁布“剃发令”,强制汉人百姓剃发束辫,并宣称“留头不留发”,凡是不肯断发束辫之人一律处死,上千万汉人就是因为不愿剃发而惨遭杀头。这是一段理发惨痛的历史。
在清朝,人们所留的是一种名叫“金钱鼠尾”的滑稽发型,之所以说滑稽,是因为,这个头型基本将所有头发剃光,只在脑门心那里留上一小撮长发,梳成一条小辫子,就像是一颗白色脑袋上长出一根黑色小草,看上去十分滑稽。
最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清廷专门雇佣栉工(即理发匠)为汉人免费剃发,等到剃发制度推行开来后,剃发束辫就需要收费了。这也也可以看作最早的理发师,民间也逐渐出现了最早的“理发馆”——剃头铺,老百姓之间最为流行的请客方式除吃饭、听戏和洗澡外,也就多了一项就是剃头。
有句俗语,叫做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担子 就是剃头匠的走街串巷担子一头为板凳和装着各种理发工具的箱子,另一头则是一个小型炭火炉,栉工剃头时在上面架起一个装满热水的脸盆,放上一块毛巾,用以剃头结束给客人擦脸。还有一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通过鸣“唤头”发出的“当啷——”声来招揽生意,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剪可能就是一整天。
清雍正皇帝给理发的祖师爷罗真人提过一副对联。
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人们在追求风度和仪表,头为一身之首,自然而然的成了关注的焦点。头型的好坏也就成为了影响自己形象更重要的一点,理发就成为一项改善自己形象的重要一环了。
说到形象不能不提到,现在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也都会注重自己的形象,但是为了能够更方便的去救助病人,很多医务人员都把头发完全的剃掉了,而理发师们也义务的为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全体工作人员理发。他们的美不光是反映在头上,还反映在心灵当中,他们的形象都是伟大的。
向在一线的辛勤付出战士们致敬,也向为他们义务服务的理发师们致敬。
我是曹楠,健康有我一路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