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凡齐微课】第一周——命题(一)
母亲是位文字工作者,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有数不清的报刊杂志,上面作者的位置写着母亲的名字。
而小时候的我跟在母亲的身后,拿着剪刀,把那带着母亲文章的小方块整整齐齐剪下来,贴在旧刊物上,收集起来,旁边备注着日期、标题及刊物名称。家里至今留着许多剪报,纸张带着泛黄的毛边,留在了记忆中。
所以,我们家里有很多书。各式各样的书,母亲说我识字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古诗,背的又快又好,几乎不需要她多费心,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就搬着小凳子开始习字看书。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家风的传承,至少我有样学样,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所以,因为读书识字多,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成了语文课代表。当然,也仅仅是因为我识字多,恰好认识全班同学的名字。读书习字修身,我在儿时有大量的时间读书,而在这大量的练习中练就了自己独特的思维,这一点必须要感谢我的母亲。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读书的习惯,真真来自于父母。在父母都不需要督促的时候仍然能完成学习读书习字修身。这是父母送给我极大的财富,而我可以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自觉自愿的读书,懂得做人的道理,我想这是现阶段我能给父母的回馈。
初高中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事,青春期的少女总是敏感的,悲秋月伤春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又真的什么也不能,但是可以想象自己像李清照,像林黛玉,像谢道韫,像陈懋平,像那些无数平凡又不平凡的女性。
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真正写稿子,往母亲工作单位的内部刊物去投稿。不知是什么原因,似乎没有太多的退稿和拒稿,我的稿件就顺利的在内刊上面发表。
一周四期的刊物,一开始差不多两月一篇,后来到一月一篇,再后来到两周一篇,最后基本上只要我写,就肯定能上稿。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所以我开始随便写,什么都写,自己觉得特别满意,觉得什么都会。
但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保数量的同时质量有待商榷。
孔子在讲做学问的修养时,提到一段话:子贡曰:贫而无谄,贵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我开始计较稿费,开始在意得失,就像孔老夫子说的,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也确实,在换了一个编辑过后,我的稿件刊登率确实不那么高了。
当我把文字当成朋友的时候,它给我带来了喜悦,可我把文字当成工具时,它给我带来了功利心。它也一定不想和我做朋友了吧,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
所以我暂停了写作,开始重新读书积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渐渐发现我又找回了和朋友相处的感觉,我又开始可以沉下心来认真研读一本书,而不仅仅是为了它的好字好句。
这样的相处是喜悦的,是快乐的。时隔一年多,我再次提笔,加入训练营和大家一起学习,就是希望可以坚持,可以找到码字的喜悦,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
真正有缘分的朋友,无论过了多久,它都会不离不弃的回到我的身边。再次提笔,这种力量并没有消散,相反,我觉得更加成熟稳健,下笔如有神。
这就是我与文字的缘分,像一壶陈酿,历时越久越不易消散,相反带着岁月的沉淀,更加浓香,更加有故事。文字这位朋友,并不会因为我的贫穷还是富贵就随意做出选择,而是安安稳稳的站在那里,微笑的看着我,等着我的靠近,等着我与它对话,诉说心事。
《终身成长》中有一句我最喜欢的话:“潜能开花绽放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位忠实的朋友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次重新遇见它,我会更加珍惜,更加仔细,种下一粒文学的种子,耐心浇灌,等待它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向阳花。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 第(1)篇 1495字